本报讯(特约记者 邓金慧)农业是民之本,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偃师采取市级管理、乡镇保障、基地实施“三级管理”办法,推进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顺利进行。
因地制宜定标准。该市将其纳入政府年度责任目标管理体系,结合地域特点和部分农产品的特殊优势,在生产技术、成品包装、运输、销售等方面,分类制定出《无公害葡萄种植规程》、《无公害春茄种植规程》、《无公害银条种植规程》等10多个农业地方标准,同时明确20多个市直委局对口帮带建设示范基地,对各级农业标准化专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各乡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准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建设,建立了大口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李村1.02万亩花卉苗木、首阳山奶牛养殖基地等20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标准化种、养殖示范基地。
在该市建设农业标准化意见本上显示,农户是这一“三级链”上的最末端,也是最大受益者。
为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在基地建设中,偃师制定了“五个体系”担当“管理器”。一是农业标准体系。严格按照标准对农产品环境、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保鲜、储运、包装、标志等实施全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二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市、乡、村三级农业标准化推广服务网络,从种子、种苗、种畜到栽培,从施肥、施药到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全过程,形成完善到位的服务体系。三是检测监控体系。通过开展常规分析和定性速测,建成特色明显、配套完善的农业检测监控体系。四是质量认证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五是监督管理体系。确定一批强制性检测项目,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展规范性、经常性检测,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
缑氏镇根据土壤结构和地域特点,严格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在全镇建成了1.2万亩葡萄基地,吸收种植户4000多户。该镇高薪聘请吉林省葡萄种植专家担任顾问,提升葡萄品质,三年内使葡萄产量增加30%,种植户年增收3000元~4000元。2006年9月,该基地通过国家农业部、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验收。
目前,偃师初步形成了花卉、蔬菜、水果、粮食、畜牧养殖五大农业支柱产业,20个标准化种、养殖示范基地连接种、养殖户近万户,耕地6万余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45元,为农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2007年,偃师被授予“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荣誉称号,标志着该市以建设标准化农业促农民增收工作迈上了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