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记者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说:“我看了今天《洛阳日报》刊登的《专门给城市挑毛病的人》,很有感慨。我虽然不是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员,但3年来却几乎天天做着和他们一样的工作……”
昨日上午,在中建社区一个仅有27平方米的单元房内,打电话者、44岁的张鲁川打开了话匣子。
这位曾在某国有大型建筑公司工作过的中年人首先这样介绍自己:“我就是一只城市‘啄木鸟’,独自默默地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
他打开了一个书柜,里面全是一捆捆手写或复印的资料,摞起来足有4米高。这些都是这只不知疲倦的“啄木鸟”长年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里采集瑕疵写下的心得——
“作为洛阳街头的一种重要公用设施,公交站亭还需进一步体现人性化。可以在灯箱里张贴城区地图,争取每年都更新;可以在站牌背面安装一个石英钟,方便候车人对时;可以考虑采用夜光材料,让样式更新颖。
“沿街个别店铺用的店名太俗,如老张烟酒店、胖子饭店等;有些门店前的广告牌杂乱无章,与城市整体形象不相称。
“现在都在推广节能减排,洛阳又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基地,不妨参照杭州的经验,利用太阳能作为路灯的光源……”
干过建筑,又曾随单位同事参建了上海奉贤工业区的施工项目,张鲁川对城市建设、对市容市貌都有着独到理解。
2004年待岗后,他更是拿出大量精力为家乡洛阳变得越来越美作贡献。
这几年,他先后在市区几个建筑工地打零工,每天都要抽时间在大街小巷转来转去,用眼睛、耳朵“啄”城市的瑕疵,并以信件形式把自己的想法寄到市规划、交通、城建等部门。
“年前,市交警大队又采纳了我提的一条建议,他们很重视,还专门奖励了我一桶植物油。”老张得意地说。
创建文明城市比创卫的难度更大,不但城市硬件要上去,各种无形的软件更得过硬。
张鲁川讲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一天我坐9路公交车到东花坛办事。中途上来一个小伙子,在车厢里旁若无人地打手机,每一句话都带着脏字。公交车行驶了十几站,小伙子的脏话也讲了一路。试想,如果赶上牡丹花会,车上如果坐着外地游客,这小伙子的表现可多丢咱洛阳人的脸啊!”
在老张看来,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的提升,需要点滴积累,需要潜移默化,更需要他这样的“啄木鸟”及时纠错。
年后,老张更忙了,他的“工作重点”又有了新的侧重点——
“你看,路口的警示标志这样写着‘车辆停放 违法拖离’,用词生硬,没有亲和力。
“好的姐黄学花……这些咱身边的平民英雄应该大力宣传。应该在广场为他们竖雕像,让他们成为洛阳精神的载体、洛阳文明的化身。
“市区大多数公路中间的斑马线处无减速标志,而90%以上的司机总是高速驾驶,根本不给行人过马路的机会……”
在老张的衣兜里揣着一本通讯录,上面记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爱卫会和市创建办等部门的值班电话,还有许多委局的举报电话。
这是一只不拿工资的城市“啄木鸟”,这也是一个以不停“啄”出城市瑕疵为乐趣的普通人。 本报记者 赵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