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郝敏)
通过本社记者的报道和牵线搭桥,分别居住在洛龙区和洛宁县的两支孔子后裔,在经历十多代人既毫无联系又互不知晓的隔阂之后,昨日终于坐到一起。经过对两部家谱的对照,双方兴奋地确认:咱们真的是一家人!
在前天《洛阳晚报》报道洛龙区孔子后裔、昨日本报报道了洛宁县孔子后裔后,记者分别联系两地孔氏家人,他们都表示了愿意见面“认亲”的想法。
经本报记者牵线联系,昨日上午,洛龙区孔寨村孔子后裔派出以孔宪成、孔庆箴、孔繁隆、孔庆敏组成的四人小组,专程到洛宁县“认亲”。
在洛宁县孔子第七十五代传人孔祥盈家中,两支孔子后裔相见甚欢。双方分别拿出各自收藏的《孔子世家支谱》和《孔氏世家谱洛阳支谱》进行比对。
与洛宁孔子后裔收藏的光绪年本《河南河南府永宁县孔氏支谱序》记载“六十二代闻和,迁居永宁,子二……”不同的是,在洛龙区孔子后裔收藏的《孔氏世家谱洛阳支谱》中“闻和”名下为空白。
对此,洛龙区孔子后裔代表孔宪成的看法是这样的:他们手中现存的《孔氏世家谱洛阳支谱》,是一个叫孔庆汉的人1967年搜集整理的,显示孔子第六十一代宏忠有闻和、闻乐两个孩子,其中闻乐还在洛阳,而闻和不知下落。由于当时调查条件有限,《洛阳支谱》就把“闻和”给空了下来。
孔宪成当场在《洛阳支谱》的“闻和”名下,签上“迁洛宁县”。
孔宪成还说,孔寨孔家过去应当有一本和洛宁存本一样的《孔子世家支谱》。那个本子把洛阳的孔子后裔都划为宁陵派。1937年,孔寨孔家派人到山东曲阜续家谱,由于对被划为宁陵派不同意,孔寨代表在回来取证据时将所有资料留在山东,后来由于战争爆发,没有再去。1967年孔庆汉调查时限于条件,没到洛宁,导致洛宁一支与孔寨孔家失去联系,从此谁也不知洛宁孔子后裔一事。
孔宪成说,山东方认为洛阳孔氏第三十八代孔克符“无传”,就把孔寨和洛宁县一支、新安县孔氏1000多人都划为宁陵派。
明明在洛阳有着数千子孙,为什么《孔子世家谱》出现孔克符“无传”的记载?孔祥盈对此的推测是:山东续家谱时,有可能是孔克符年幼未有子嗣,或者是外出不知下落,失去音信。
孔庆敏说,资料显示,他们是从山东直接来洛阳的,孔克符死后就葬在白马寺镇孔寨村,如果把他们划成了宁陵派,他们就要把宁陵作为祖地,就要祭错祖先。
孔宪成说,他们这次到山东续家谱,主要是纠正两个错误:一是孔克符“无后”,二是洛阳孔子后裔为“宁陵派”。他们认为,孔克符的后代主要在洛阳,坟在洛阳,希望能成为“洛阳派”。
当天中午的午餐会上,两支孔子后裔频频举杯相庆:“咱这一家子,喝过这杯酒就算正式‘认亲’了!”
孔子的后裔们还说:“感谢《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的帮助,让我们走到了一起。如果不是记者的及时报道,我们不知到何时才能见面呢!”
记者 王振华 李卫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