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活动在我市许多中小学开展起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为方便中小学生阅读,有些教育部门还组织力量,将传统的繁体字经典著作改编成简化字文本,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科学家钱学森一直提倡现代青年人多学一些人文经典,他说这是成为“大成智慧之才”的必备条件。诵读经典,笔者的理解就是鼓励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修身立命”之著作。当前,在中小学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对于夯实基础教育根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是匡正现实文明行为、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需要。目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不少弊端,主要表现在空洞说教多,具有真正情感触动作用的内容少。而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治家格言》等,语言简洁生动,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说事明理。阅读经典,让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感悟、比较、践行经典中永恒的价值观,明白人生真谛,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主动去发现和追求真、善、美。
其次,可以促进对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必须掌握大量的词汇。督导中小学生大量诵读经典,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认词的要求。此外,经典中许多处世哲理、生动故事,甚至表述方式,都能对学生语言交际和语文写作产生积极影响,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再次,为塑造“大成智慧之才”打下坚实基础。从教育角度来说,一个“大成智慧之才”必须同时具备三种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但这三种能力的获得和体现不是并行同步的。一个人的记忆能力最佳期是6岁至13岁,这恰好是中小学阶段。记忆能力最佳期知识储备的多少,决定了思辨理解能力的强弱,而思辨理解能力在训练中生成的多少,又是实践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说,在记忆的最佳时期背诵更多的经典内容,即使当时不理解,只是记住而已,随着思辨理解能力形成和实践能力增强,会一点一点领悟。没有记忆能力最佳期的背诵、储存,就没有后来的彻悟。
基于诵读经典这三个突出功能,我们的中小学教学,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认真研究实施诵读经典教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