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光荣还是开车光荣?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说骑车光荣,可眼见开车者既舒服又神气;说开车光荣,可汽车一发动就排放有毒气体。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在前一时期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一个议案,呼吁各级公务人员“做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榜样”。他说:“无论是从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要求出发,还是从解决民生问题的视角出发,我们都应该为自行车这种最平民化、最环保的出行方式鼓与呼。”
前不久,江苏省政协委员朱晓东骑自行车去参加全省两会,走到宾馆门口,就被保安拦住了。朱晓东解释:“我是来开会的。”门卫却讲:“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谁骑自行车来开会。”没办法,朱晓东只得给会务组打电话。里边的人出来,才把他接进去。为此事,朱晓东一直愤愤不平,政协委员不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对坐车者毕恭毕敬,对骑车者却不准入内?(1月29日《东方早报》)
这样的事情在别的地方也时有发生。开着轿车到一些高档场所,有人给你开门,有人给你引路,你见到的都是笑脸。骑自行车呢,后果就不一样了。还没进门,人家的眼珠子就瞪起来了,把你问个底朝天也不一定让你进去。即便进去了,你也得把自行车停放到老远的旮旯里。因为人家这个地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岂能让你一辆破自行车影响形象。
如今的小汽车已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一些高档场所更是习惯“以车看人”。在他们的眼里,大凡坐车的人,都是有权人或有钱人,最起码也是个日子过得不错的人。而连开会和赴宴都骑自行车的人,肯定是个“混得不咋样”的人。于是,人以车贵,车以人尊。
正当我们这里节衣缩食、竞相购买小汽车的时候,西方一些拥有大量小汽车的国家,却又开始推崇自行车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这个共有170万居民的城市,就有60多万人每天骑自行车出行。自行车的流行,使哥本哈根每年减少了10万吨以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有荷兰,全国1600万人口,却拥有1700多万辆自行车,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自行车王国。荷兰人30%以上的旅行,都是靠骑自行车完成的。无论哥本哈根还是荷兰,骑自行车的人都觉得自己“有贡献,很光荣”。
著名作家肖复兴最近在一篇题为《自行车交响》的文章中发出疑问:“很难设想,有一天没有了自行车的北京城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和没有了四合院全部都是高楼大厦一样,让人无法想象,无法辨别,无法找到回家的路?”自行车不仅是北京而且是全国的一种最带有中国特色的生活乃至文化的符号,它几乎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休戚相关,和我们国家的发展密切相连。
中国虽然现在仍然拥有6亿辆自行车,但自从小汽车多了之后,它就开始淡出城市、淡出我们的生活。汽车是个好东西,既体面,又舒适,既快捷,又方便。但汽车也有不足,一是消耗大量能源,二是排放大量污气,三是占用大量土地。所以,我们需要重视骑车、倡导骑车。尤其是在距离不是太远、事情不是太急的情况下,骑自行车跑一跑,有利个人健康,也有益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