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这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社会萧条,对整个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在18世纪的欧洲,曾经流行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群蜜蜂为了追求奢华的生活而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居然很快兴旺发达起来。后来,由于换了蜂王,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转而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群的衰败,最终沦落到被敌人打败而逃散的命运。
这个故事所说的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被称为“节俭悖论”。它所宣扬的“浪费有功”的潮流风气,在当时受到了严厉的指责,被认为是败坏社会风气的肇始。然而在200多年之后,这一倍受批评的理论,却被经济学家重新定义,认为其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的行为,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当我们沉迷于“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的观念时,社会上突然涌现出一大批新潮流理财奇才。他们的理论是,在新经济条件下,古老的节俭美德,可能是现代的罪恶!
我们知道的事实是,节俭是一种被人称道的美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社会的主潮流;而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那么,古老的美德如何成为新时代的罪恶?主潮流何以被新潮流所替代了呢?
在解开这个谜团之前,我们必须先要了解两点。
一是在经济学领域,我们必须避免逻辑上的合成错误。这也就是说,对个人有益的事情,并不一定就对全体有益;在很多情况下,个人的精明,很可能导致社会的愚钝。
二是解开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是否处于萧条状态。在已经过去的古老时代中,我们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岗位。因此,我们把国民产品用于当前消费越多,可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就越少,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时代不同了。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节俭的社会潮流对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当公众越节约,越是降低消费,提高储蓄,社会收入就会越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总是呈反方向变动的,当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便与国民收入呈现出反方向变动。按照这样的思路,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那么,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过来,就会导致经济萧条。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控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这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社会萧条,对整个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