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毕业,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2006级本科生马琼依然在郭光灿院士的实验室里忙碌。这位外号“牛姐”、有些腼腆的女生,在大学期间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牛姐”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天才少年”之一。
培养“奇迹”
1978年中国科大少年班创建以来,已毕业的1000多名学生中,九成以上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其中已有百余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多人成为国际顶尖科学家;另有超过70%的少年班毕业生活跃在海内外经济、IT、金融、制造等领域。
提起自由选择专业,准备去哈佛大学深造的2006级的刘綦涵说:“当年填志愿时,力学专业是我的第四志愿,现在,它是我的第一志愿。”
刘綦涵进校后,开始调查相关学科的培养方案,寻找自己的真正兴趣和方向。“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导师有问必答。到大二时各个学院会召开众多专业介绍报告会,帮助我们理性选择专业”。
“仅今年3月26日至4月9日,物理学院就组织了28场专业介绍报告会,请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给学生介绍物理学院的优势学科,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及前沿科学问题,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物理学,以便正确选择专业方向。”少年班学院副院长尹民介绍说。
据介绍,对于少年班和零零班学生,科大强调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学生入学后先进行一年左右的通识基础课强化训练,如数学、物理、英语和信息学科等,所有学生可在全校范围按照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专业。除基础课集中授课外,其他课程全校范围内选修,毕业时授予数学、物理、生物等不同专业学位。
少年班学院从全校范围聘请了62位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教授,每人负责指导3名~8名学生,帮助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学习计划的制订,引导他们掌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以及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学科背景的教授沙龙和最新学术进展报告,尽早进入校内实验室或中科院研究所的科研一线。
学科融合
科大少年班的“卧谈会”非常有趣。刘綦涵说:“我们宿舍四个学生分别是力学、等离子体、原子分子、凝聚态专业的,习惯用各自专业的思维和逻辑开一些有专业深度的玩笑,所以我们的卧谈会,可以说是‘四方卧谈’。”
据了解,少年班学生二年级后虽然选择不同院系进行专业学习,但住宿依然在一起,所以四人一间的宿舍里往往专业各不相同。“大家各有所长,学习中遇到难题,往往不同专业的同学一碰撞,眼界也开阔了”。
“不同学科专业的同学在一起的优越性,在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得到充分体现。”曾获得美国数模比赛一等奖的“大犇”何宇说,参加这个比赛最好的人员搭配是数学、物理和信息三个专业。少年班学院的学生分属不同的学院和专业,组织起来既方便又和谐。比赛中,物理专业的建立模型,数学专业的解析模型,信息专业的编程序来解决模型,三个人配合起来默契又高效,凝聚力比别的队强。
少年班学院执行院长陈旸教授告诉记者,现代科学中,新的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中。为此,科大不仅在生活空间上给学生创造学科交叉的条件,还十分注重在交叉学科的平台和环境中锻炼他们。目前,少年班学院与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联合起来,成立了“少年班-微尺度国家实验室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试验区”,让少年班学院的教学建立在更为宽厚的学科基础上。
快乐群体
初夏,一场名为“我们在一起”感恩晚会在科大东区大礼堂举行。当晚募集到的4万多元善款捐给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孤儿。这场晚会的“幕后”策划者,是汶川大地震那年入学的少年班学生金军。一场义演,金军花了两天时间筹划,第一天整合社团资源,第二天做出了完整方案。
事实上,成立旨在扶济贫困、救助孤残的公益基金是金军入学以来就一直念着的事。在这场感恩晚会上,金军将理想变为现实——少年班学子公益基金会宣告成立,目前已筹集资金7万多元。
2006级王宪思同学在这场晚会上表演了民乐合奏《达姆达姆》。“刚入校时我特别腼腆,甚至不敢跟陌生人说话。”王宪思说,和同龄人在一起的快乐生活,使他如鱼得水,慢慢地,胆量大了,心情开朗了许多。他是业余古筝十级,加入科大民乐团后很快就当上了副团长,把民乐团办得小有名气。“在科大,你的任何才能都可以得到充分展示。科大办社团的理念与办学的理念极为相似,社团不是用来给学校装门面的,而是真正支持学生兴趣、让学生锻炼的地方。这种民主和自由让我特别感动。”更让王宪思引以为骄傲的是,大一时少年班女篮在全校比赛中获得冠军,“我很荣幸是他们的教练!”
据了解,多年来,少年班学生在全校合唱、辩论、足球、篮球、围棋等文体赛事中屡屡夺冠。
培养模式
“少年班是中国科大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不断完善,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国科大副校长陈初升说,“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不仅在科大推广,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少年班特别注重科学选才,特别注重厚基础、个性化和探究式学习,也特别注重全面素质的养成。”陈旸认为,这里面其实隐含着一个最朴实的理念——因材施教。
少年班学院组建后,围绕拔尖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在巩固和推广少年班模式的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新创立的“华罗庚班”和“严济慈班”,注重选拔对数学、物理有天赋和热情的优秀生源,并贯彻“长周期”、“两段式”、“三结合”的教学和培养理念。
“英才班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数学、物理等领域的拔尖人才,因此强调本-硕-博贯通式长周期培养,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安排上进行通盘考虑,强调培养计划的贯通,减少课程的重复性开设。”陈初升说。
据陈旸介绍,“英才班”采用“两段式”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在中国科大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进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然后分别到研究院所进行为期一年的科研实践,在科学家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
陈初升说:“英才班模式体现的是‘科教结合’、‘理实结合’、‘所系结合’的三结合理念,它将大学与研究机构的优势资源有机结合,使得英才班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得到全过程、全方位的优化,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尽快接触学科最前沿,把握学科发展脉搏,提升学习兴趣和原创能力。” (新华社合肥6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