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高度关注的5月份CPI数据11日“出炉”。同比3.1%的涨幅固然吸引眼球,但环比0.1%的降幅其实更值得注意。
与容易受到翘尾因素影响的同比数据相比,环比数据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出价格的最新变动情况。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去年CPI走势是前低后高,5月份同比下降1.4%,12月份同比上涨1.9%,这使得今年5月份CPI同比涨幅近六成来自翘尾因素。在约四成的新涨价因素中,食品和居住类价格起到了主要作用,当前的物价上涨仍然是结构性上涨。
从环比情况看,5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月下降0.1%。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5%,特别是鲜菜价格下降9.8%。前一阶段被“爆炒”的大蒜、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也出现明显回落。
“从5月份情况来看,我们觉得当前的物价以及今后价格上涨的压力有缓解的趋势。”盛来运判断。
一是5月份CPI环比下降0.1%,这与4月份环比上涨0.2%是相反的。随着天气的好转,前期一些农产品季节性价格上涨所推动的物价上涨在减弱,例如5月份鲜菜价格明显下降对CPI环比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下降,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三是从近期来看,去年CPI同比涨幅的谷底是在六七月份,今年翘尾的高点可能也在六七月份,接下来翘尾因素的影响会减弱。
“通胀预期正在放缓。”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指出,不但CPI的环比出现了下降,不在CPI中的房价环比涨幅也大幅回落,国际大宗产品价格稳中有降,这些都反映了通胀预期正在放缓。
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货币信贷增速均出现回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394亿元,较上月7740亿元的规模明显回落;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21%,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
“货币的投放量正在向稳定和恢复正常的情况发展。当前并没有因为货币的原因导致新涨价因素增多带动物价上涨,相反,新涨价因素正在减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
价格的走势,主要还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我国刚刚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绝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物价的上涨是温和的,不会出现全面大幅上涨。虽然今年个别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突破3%,但实现全年调控目标是有基础的。
从5月份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看,我国投资和工业增速虽然仍然处于较高位置,但都比上月略有回落,消费比较平稳。张立群指出,从国内需求看,并没有出现快速上升,而且增速还略微回落,外需仍不稳定;从供给看,无论是工业品还是主要农产品,保障水平都很高。因此,虽然未来几个月CPI同比涨幅可能由于翘尾因素继续走高,但新涨价因素在减少,不必过于担心通胀问题。
“从全年来看,CPI控制在3%左右,应该说是有基础的。虽然压力较大,但经过努力预期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盛来运表示。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