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悟本和他的非常著名的作品《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曾经红极一时。当湖南卫视三请其人,“百科全说”一片叫好之际,我就不信张悟本。当时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我说,这世上有三种人不能信,一是吹得太神的人,二是捧得太红的人,三是流行得太快的人。
吹得太神,就一定言过其实。真有学问,不会拼命吹,更不会吹得太神。有人是自己吹自己,有人是乐得被别人吹。有人被吹成大师还不过瘾,还要吹成宗师,独门独派,唯此为尊。有几个人能像季羡林那样郑重其事地辞去“大师”的桂冠?很多人只恨头上帽子嫌小,名片头衔嫌少,自己起劲吹,借助别人吹,一直吹到万里云霄之上,还不满足。这一点,大家皆能看见。看不清楚的是内囊。按照常理,既然要吹,说明本钱不足,内里不足,才需要借助于吹。但是,内行人不屑搭理,外行人不懂奥秘,吹到一定时间,就能满世界骗人,那是一定之理。当然,有人只想骗点名誉,有人却想骗人钱财,同为吹嘘,也有区别的。
捧得太红,就一定另有缘由。真有学问,不会想“红”,更不会大红大紫。学问是冷板凳的产物,做学问者总是乐于享受寂寞。《论语》开篇就说“人不知而不愠”,岂能与那些整天赶场子处处出风头者同列?那些专门捧角的吹鼓手,也不会去找这种甘于寂寞的学问家做包装。赔本的买卖没人干。吹鼓手不是慈善家,家里可以出钞票,自带工资来给您当义工。吹鼓手也要吃饭,也要赚钱,也要经济核算,最好是一本万利,才会为他包装,为他鼓吹。一旦捧得太红,说明人家的投入一定不会少。投入产出比是多少,不必打听。只要看其投入的气魄,大概就能预测其产出之丰。当此之际,当然谨慎为好,何苦去赶这个热闹。
流行太快,就一定不会长久。真正的学问,不会怎么流行,更不会流行太快。钱钟书说得好:“大抵学问是荒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做学问是苦事情,命中注定流行不起来。学问是长久的,需要一代一代人埋头苦干,刻苦钻研。天天上电视,事事登报纸,不是做学问者的职业。到网络上去搔首弄姿以争取粉丝,更不是做学问者的嗜好。人各有所长,如果只是长于流行,那就必定与学问无干。所有的流行病,都必定是一阵子;所有的流行色,都注定是短命的。流行太快,“显学必成俗学”,别看当时声势赫赫,那不过乌合之众,一旦流行过后,必定作鸟兽散。
我为什么不信张悟本?除了上面说的几条历史的经验之外,还有一点自身的经历。
几十年来,我冷眼旁观过一次又一次的养生“热”。上世纪70年代的红茶菌、醋蛋,80年代的鸡血疗法、甩手疗法,一直到前几年流行的“五黑汤”,都曾经让多少人疯狂崇拜。印象深刻的是90年代开始流行食物抗癌。我的一个同学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做《抗癌食物中药》,印了5000册,写的都是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食物中药”,有100多种,从大蒜、甘蓝一直到鸡蛋、蚂蚁,据说各有各的功效。他送我一本,亲笔题词曰:“民以食为天,择食可延年。”这话是不错的。他本人学的是中医,曾经治愈了好多病人,在我老家一带很有名气。他自己却中年弃世,死于肺癌。当年听到噩耗之际,我就想,怎么一个主张择食养生的人,自己却不能长寿呢?
可见世间万事不能迷信。比如同样的绿豆汤,我太太吃了确实败火,我自己吃了则会腹泻。为什么呢?因为我的胆囊不好。可见,所有的养生之道,都是因人而异的。突然冒出来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药方,十之八九,不大靠得住。
有上面说的几条历史经验,加上这样的一点自身经历,我怎么可能去信张悟本?
(据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