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桃花龙门
隋代西苑是“中国牡丹初植地”
韩城
千年城墙今安在 犹闻金戈铁马声
诗画洛阳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4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韩城
千年城墙今安在 犹闻金戈铁马声
  沐浴着和煦的春光,耳边呼啸着旷野的风声,残存的古城墙从眼前沉默着伸向远方……这一切,仿佛把我们拉回到群雄争战、烽烟四起的远古岁月。

  西出宜阳县城,沿郑卢路行约25公里,我们就踏入了宜阳县韩城镇的地界。2400多年前,这里曾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都城,韩城镇因此得名。

  “这一层一层夯起来的城墙,每一层都是一段历史风云。两千多年的历史,都藏在这土层中间。”东关村82岁的赵老汉伸出干枯的手指,为我们仔细数着古城墙的“年轮”,语气和表情充满了骄傲和敬畏。

  战国时期,韩国与秦、齐、楚、燕、赵、魏等国鼎立,史称战国七雄。鼎盛时候的韩国,疆域包括今山西的南部、河南的北部。

  翻开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当时韩国的国土正处在秦、楚、齐、魏等诸强的包围中,面积也是各国当中最小的。在那个战火不断的混战年代,韩国因各种原因几次迁都,以求在夹缝中生存。

  首先在韩城建都的人叫韩武子。韩国的先人在春秋时本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公元前424年,韩武子自封地迁至宜阳建都,希图建立大业。《战国策·秦策二》中有注释:“宜阳:韩邑,韩武子所都也。”

  史学家们认为,韩武子之所以定都宜阳,是因为西可以与强秦抗衡,东又紧邻洛邑,可以窥视周室,如果经营得当,甚至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承认,正式位列诸侯,开国君王韩景侯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又迁都新郑。虽然都城几次迁徙,但宜阳一直都是韩国的西部重镇。

  一直到公元前307年,秦国派大将甘茂攻韩,秦、韩两军在宜阳城下打了5个月的拉锯战,战事非常惨烈。最后,以秦军“斩首六万,遂拔宜阳”告终。

  据历史记载,在秦灭韩后,历经南北朝、隋朝、唐朝,韩城还先后做过州、郡、县的治所,累计达900年之久。

  曾为一国之都的宜阳城,当时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战国策》中描述道:“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可见古宜阳城的盛大气势。

  1989年至1991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的考古人员对这里进行了系统的测量和勘探,解开了这座古城的诸多历史谜团。

  经考古发掘,宜阳故城呈长方形,由宫城、郭城两部分组成。宫城在郭城西北部,郭城外有护城河,总面积达310万平方米。古城北为秦岭,其南麓有大冢,俗称韩王冢,清代的《宜阳县志》称之为韩昭侯墓,实际此冢为韩武子陵。该陵周围还分布着众多战国时期的墓穴,说明这里曾是宜阳故城的王陵区。

  采访中,村民们争相向我们介绍古城墙的典故,有的村民还拿出在古城墙根下捡拾的箭头让我们观赏。对于韩城的百姓来说,这古城墙是一位无言的老师,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更是心中的图腾。

  当地负责人告诉我们,前不久,韩国都城遗址已被正式列入“十二五”时期全国15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名单。作为一处重要的战国都城遗址,不久的将来,它将和我市的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遗址等都城遗址一起得到重点保护和科学展示。                本报记者 邓超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