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王喜花剪喜花
最美的春色
洛阳网广告
首阳山
唐代洛阳牡丹崛起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4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首阳山
伯夷叔齐食薇之地 孔子颂赞“古之贤人”
  首阳山,取“日出之初,光必先及”之意,它海拔359.1米,为偃师境内邙山的最高峰。纵观数千年的华夏文明,此山在历史上的名声却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高度。

  互让君位,兄弟出走

  沿310国道往东出洛阳市区,就是偃师市的首阳山镇。镇因山得名,山则因人而遐迩闻名。

  攀上首阳山顶,北望,滔滔黄河奔流东去,舒缓从容;南眺,中岳嵩山逶迤蜿蜒,洛水如练;西瞻,伊阙朦胧,古都依稀。环视山脚,沃野青翠,充满着盎然生机。

  让首阳山声扬海内的是一对兄弟,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两人都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国君一直钟爱叔齐,想把王位让给他。伯夷知道父王心意后,便主动离开了孤竹国。但是,叔齐认为伯夷是长子,王位应让于他,也不肯受位,便逃走了。听说周国的西伯昌尊老敬老,治国有方,兄弟俩不约而同都投奔了周国,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忠贞守节,不食周粟

  西伯昌死后,周武王继位。武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决定讨伐商纣。

  伐纣的军队载着西伯昌的牌位行进。听说此事的伯夷、叔齐,冒死闯入军中,拉住武王的马缰绳厉声劝谏:“父死未葬,就大动干戈攻伐别人,这能说是孝吗?作为臣子,却去攻伐君主,这能说是仁吗?”武王的将士听了,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被姜太公制止。姜太公说:“这是讲道德的人。”便让他们离开。

  牧野一战,商纣王发兵70万迎战,但兵士阵前纷纷倒戈叛纣,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改朝换代本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伯夷、叔齐二人从此却以享用周朝的禄食为耻。兄弟俩相约离开了周朝国都,在首阳山隐居下来,采薇而食。

  一次,田野中走来一名村妇,对两人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村妇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兄弟二人的心,他们羞愧难当,最后绝食而死。

  贤人?愚忠?历史争议

  对于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的行为,在后来的几千年里,人们褒贬不一。

  他们的行为,首先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据史料记载,定都洛阳的晋武帝司马炎,在距离都城(汉魏故城)东北数公里的首阳山上,修盖夷齐庙,封添夷齐坟冢。祭祀伯夷、叔齐的帝王,后来还有元世祖、明宪宗、清圣祖、清高宗、清仁宗等。他们到夷齐庙祭祀伯夷、叔齐,或颁以祭文,或题写诗篇,都十分庄重。

  伯夷、叔齐的行为,还得到历代许多文人名士的称颂。最早赞美伯夷、叔齐的人是孔子。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赞颂他们是“古之贤人”、“求仁而得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可以说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基础。

  但是,历史上也有人质疑伯夷、叔齐的行为。据《太平广记》中记载,汉武帝刘彻有一次见了伯夷、叔齐的画像,便问身边的东方朔这是何人?东方朔答曰:“古之愚夫。”刘彻不解地问:“夫伯夷、叔齐,天下廉士,何谓愚邪?”东方朔说:“臣闻贤者居世,与时推移,不凝滞于物。彼何不升其堂,饮其浆,泛泛如水中之凫,与彼俱游?天子毂下,可以隐居,何自苦于首阳?”言下之意,就是聪明人要视时局而动,才是更大的人生智慧。

  褒也罢贬也罢,看多了历史上因争夺王位而上演的手足残杀、卖国变节的蝇营狗苟之辈,如今再审视伯夷、叔齐二人的行为,仍让人感动和思考。

  本报记者 邓超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