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武士 |
| 唐代牵马图 |
| 崔氏墓墓道西璧门吏壁画修复前后 |
|
核心提示
壁画,是绘在建筑物墙壁或天花板上的装饰性图画,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绘画形式。墓葬壁画,更因其位置独特,墓葬规格较高而备受关注。
如果您想领略墓葬壁画的独特魅力,不妨到洛阳博物馆新馆二楼的专题展厅。在这里,20多幅古代墓葬壁画组成的壁画馆正成为人们参观的亮点。壁画上清晰的人物形象,丰富的题材内容,堪称一部用图像写就的中国历史。
绘就历史
墓葬壁画是如何形成的,透过这些壁画我们能了解到什么?昨日,在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馆长王爱文的带领下,我们领略了这些 “藏”在古墓里的丹青妙笔。
王爱文介绍,中国的壁画墓最早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河南是我国最早发现壁画墓的地区之一,而河南发现的第一座壁画墓便是洛阳八里台西汉壁画墓,但遗憾的是该墓的壁画被盗掘出土后便流失海外。之后,洛阳又发现大量带有壁画的古代墓葬。这些壁画涉及西汉、东汉、魏晋、唐宋和金元等多个朝代,壁画墓的墓主人上至皇帝、妃嫔、达官贵人,下至地方小吏、普通百姓。这些壁画图像清晰,题材内容广泛,涵盖天文、地理、人事、神灵,堪称一部用图像写就的中国历史,具有其他典籍资料无可比拟更无法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修复壁画
一幅幅珍贵的壁画,如果只是“藏”在墓葬里,不为人所见,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经过文物工作者的不断摸索,目前洛阳地区发现的古代墓葬壁画基本都得到很好的保护。
王爱文介绍,从目前考古发掘情况看,河南墓葬壁画的构成材料主要以泥土、白灰、麦草等为主,有的在白灰下有一层1厘米左右地仗层,有的无地仗,在制作壁画时将泥土、白灰等材料搅拌均匀后涂抹在砖质或泥质的墓壁上。壁画的构成材料和松散的结构,使得这些壁画被发掘后,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极易涣散、脱落。这一特性决定墓葬壁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物,要保存、保护它们,需要特殊的保存环境和保护方法。
正常情况下,墓葬壁画的保护一般包括保存和如何保护两个方面。对洛阳发现的墓葬壁画,一般采取原址保存和迁址保存两种方法。原址保存就是将壁画墓发掘或调查后原地封存。迁址保存就是异地保存壁画,一是对于那些壁画下没有地仗层或地仗层极薄、壁画无法揭取的情况,搬迁时就连支撑体带壁画一块取下;另外一种方法是壁画揭取法,用于壁画下存在一定厚度的地仗层,可从地仗层处揭取壁画。
将壁画揭取只是保护工作的第一步。要想使壁画最大程度地恢复原貌,让人能够近距离地欣赏,还要对壁画进行修复。王爱文说,壁画修复要求工作人员既要耐心、细心,又需一定的绘画功底和艺术素养。通常情况下,壁画被揭取后,需要由多个人同时进行修复。对一些破损严重的壁画,工作人员除对其进行正常的修复保护外,还要结合壁画原有状态和自己对壁画线条、纹路的分析,在电脑上绘制复原图,再以原始壁画比对复原图进行修复。
真实反映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20多幅壁画,就是市古代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近年来辛苦工作的结果。透过这些壁画,我们能看到什么?
墓葬壁画是当时社会生活状况和绘画特点的真实反映。比如汉代的墓葬壁画,通常题材丰富。如西汉壁画的“羽化飞升”和“驱疫逐邪”,描绘当时社会丧葬活动,表达了“羽化飞升”的丧葬核心理念;“天宫星辰天象图”继承中国传统的天体“二十八宿”的学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体的认知水平;东汉“车马出行”、“宴饮乐舞图”真实描述当时社会官宦的仕途、庄园生活,是东汉时期门阀士族产生而形成的新思潮在艺术领域的表现。
在绘画风格上,南朝壁画,多有衣纹线条飘逸华丽的特点;北周的则表现出与中原壁画不同的风格,有较强的西域画风;初唐侍女多身躯挺直,缺乏动感,矫健匀称;武周时期则身段修长、呈三曲线,因受到西域影响,同时这一时期侍女有部分长裙低束,反映当时妇女开发着衣风格;盛唐时期侍女多造型丰满圆润,意态慵懒……
本报记者 李燕锋 /文 张晓理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