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拖门前的毛主席像。 |
|
核心提示
“四大广场”连成一线,构成一条5.6公里长的“社会主义工业建筑景观带”,雄伟庄严、气势磅礴、举世罕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有学者甚至提出 ,这一象征着社会主义工业时代的景观带有条件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工业遗产的代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 徜徉在“社会主义工业建筑景观带”
作为一名老涧西人,50多岁的梁朗天喜欢每天都骑着自行车,沿着建设路一路西行。当高大的毛主席雕像、一个个雄伟开阔的在厂前广场依次出现在眼前时,老梁感觉心里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看到这些,仿佛就看到了上世纪5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产业工人在洛阳的土地上挥洒青春的场面”。
和梁朗天一样,对于许多洛阳人,尤其是涧西人来说,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以四大厂矿为代表的洛阳工业区,已不仅仅是厂矿,而是一段值得纪念的青春和一个时代留在洛阳的文化符号。
几天前的一个上午,在梁朗天的带领下,我们从建设路一拖厂前出发,亲身感受“四大广场”的独特魅力。沿着建设路一路西行,我们仿佛徜徉在一条“社会主义工业建筑景观带”里,内心也感受着一种震撼。
2 中苏友谊的“硕果”
提起上世纪50年代洛阳工业区的建设,70多岁的段国栋颇有感触。
1954年,中学毕业的段国栋来到正在筹建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厂,从事建厂的测绘工作。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又进入《拖拉机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一拖的每一次成长,以一拖为代表的洛阳工业区的每一点变化,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1953年初,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制订。当时朝鲜战争尚未结束,中国陆军尤其是空军的主力被吸附在朝鲜战场,中国在东南沿海地区还没有掌握制空权并处于被封锁状态,因此中国政府决定背靠苏联,在京广线以西、长江以北的内陆中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
太原、包头、兰州、西安、武汉、大同、成都、洛阳是当时中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156个项目中,有7项安排在洛阳工业区,包括当时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最大的轴承厂、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厂、最大的铜加工厂、最大的高速船用柴油机厂和洛阳热电厂、洛阳水泥厂。
1955年,洛阳工业区进入正式建设阶段。段国栋介绍说,在建设过程中,苏联不但提供全套图纸和成套设备,培训大批中国技术人员与干部、工人,而且派出专家直接参与、指导项目的进行。
在所有的规划方案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第一批统一规划建设的拖拉机厂、矿山机器制造厂、轴承厂以及稍后规划的铜加工厂等4个工厂厂门及厂部办公大楼和厂前广场,一线相连,雄伟磅礴,沿建设路连绵5.6公里,形成一条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建筑景观带”,风格独特,成为洛阳工业区的核心建筑群。
“如果说洛阳工业区是中苏友谊的历史见证,那么,这特色鲜明的四大广场可谓这段历史结下的最耀眼的一颗‘硕果’。”段国栋说。
3 特色建筑群四大广场,特殊在哪?
河南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组组长杨晋毅介绍说,洛阳的工业建筑遗产,直接承继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建筑遗产的内在精神与独特风格。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以第一拖拉机厂厂前广场为代表的“四大广场”。
杨晋毅说,说洛阳的工业区最典型、最雄伟,是因为其它都是一个雄伟的工厂大门广场,富拉尔基仅有一个“一重”,长春仅有一个“一汽”,武汉只有“武重”,而只有洛阳有4个雄伟的工厂大门广场。
的确如此,当您漫步在这4个广场时,会感觉它们雄伟开阔、气势磅礴。尤其是广场上的对称布局、突出建筑物的中轴线以及建筑上装饰的镰刀斧头、红旗红星等政治色彩的标志物,都会让你的思绪回到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
记者 李燕锋/文 记者 张晓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