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龙章的侄媳介绍他的事迹。 |
|
核心提示
在宜阳县白杨镇第五生活区,一座清代风格的老房子格外显眼:青砖土墙乌瓦,朴实厚重;褪色的门楣,脱落的墙体外皮,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变化——这里便是革命烈士蔡龙章的故居。
1 民族危亡,匹夫有责
推开房门,一间80余平方米的套房映入眼帘:外间靠墙的木质条几上供奉着蔡龙章的遗照,内间搁着一张有年份的顶子床。“这房子的年岁足有两三百年,龙章叔被捕以后,里面的摆设未曾动过。”蔡龙章的侄媳杨次梅介绍。
蔡龙章,字斐然,曾化名逸民,1922年3月出生于宜阳县白杨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岁那年,蔡龙章进入白杨小学读书。他勤奋好学,深得老师喜欢。
1932年年初,中共洛阳中心县委派遣共产党员张剑石到白杨小学担任校长。张剑石依托学校,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在张剑石的影响下,蔡龙章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1935年,蔡龙章考入河南省第三职业学校。同年12月,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北平学生的爱国行为,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无端镇压。闻听反动当局的暴行后,蔡龙章和同学们纷纷走上街头,声援北平学生。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蔡龙章毅然离开学校,参加了中共豫西特委领导的农村工作团,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那年,蔡龙章15岁。
2 绘制漫画,唤醒民众
1938年春,蔡龙章跟随豫西抗日工作团,来到伊川县坡头街一带,宣传抗日救亡的思想。在此期间,蔡龙章结识了共产党人苗守己。在苗守己的引荐下,年仅16岁的蔡龙章于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党组织的领导和教育下,蔡龙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为抗日救亡运动服务。在白杨小学任教期间,蔡龙章带领广大师生高唱抗日歌曲,唤起民众抗日的热情。他还精心绘制了漫画《锄头、拳头……都是武器》,反映群众响应党的号召,扛着锄头,高举拳头,奔向战火纷飞的抗日前线的场景。
1939年年初,中共白杨区委成立,蔡龙章任区委宣传委员兼白杨支部书记。在蔡龙章的带领下,白杨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3 面对追捕,坚持抗争
1940年5月,为躲避追捕,蔡龙章先是藏匿在好友郭敬安家中,后又趁夜色逃往栾川。反动派一路尾随,将蔡龙章围堵在一所学校院内。在友人帮助下,蔡龙章才幸免遇难。
之后,蔡龙章化名斐然,赴洛宁陈吴完小,以教书为掩护,团结雷志德、张应山、韦智礼、张留庆等人,继续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为表彰民族忠烈,激发抗日热情,蔡龙章还编、演了《史可法守扬州》、《王玉莲逃难从戎》等至今广为传唱的剧目。
1943年年初,日军对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急剧恶化的抗日形势,蔡龙章决定北上延安,但中途受阻。他不得不先隐蔽在陕县城关三小教书。即便是在这种艰险的情况下,蔡龙章仍与地下党员黎波、张兆泰等策划武装抗日。蔡龙章曾在日记中写道:“被囚困在枷锁里的同胞们,是时候了!挣扎起来吧!”
4 组建情报站,领导武装抗日
1944年年初,日军侵占河南,国民党军队溃逃。蔡龙章响应党的号召,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同年8月,蔡龙章返回家乡白杨。他与先期返回的共产党人苗守己、刘一凡、翟先萍、蔡继尧等人一道筹集枪支,为武装抗日作准备,并组建了“石白情报站”,收集大量日伪军政情报。
1944年秋,张剑石创建了以宜阳赵保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蔡龙章积极参加了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先后任武工队副队长、洛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伊西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中共伊西县委宣传委员等,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45年3月8日,日伪军集结5000余人,围攻赵保根据地,八路军率领抗日武装奋起反击。蔡龙章带领武工队在村外设伏,杀得敌人望风而逃。
5 碧血洒沃土,丹心照汗青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正当人民群众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公然挑起内战。
1946年6月,国民党调集30万重兵,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围剿,蔡龙章随一纵队二旅向鄂西北转移。为加强部队战斗力,上级让蔡龙章与苗守己等人化装成商贩,计划北渡黄河,进入华北解放区。
蔡龙章等人穿过敌人层层封锁线,于8月上旬到达陕县会兴镇。因国民党严密封锁渡口,他们未能渡过黄河。9月上旬,蔡龙章返回家乡白杨。第二天,蔡龙章不幸被捕。
1946年10月18日,蔡龙章英勇就义,年仅24岁。1998年10月,当地政府为蔡龙章撰文立碑,供人凭吊。
记者 王子君 通讯员 田义伟/文
记者 杜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