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文甫故居 |
|
核心提示
他办报编刊,宣传抗日救亡;他依托学校,开展地下工作……他就是新安县籍著名共产党人——赵文甫。
昨日,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前行,我们来到新安县五头镇河北村。在一座砖土结构的农家宅院前,一位老人正襟危坐,她叫李淑云,是赵文甫的婶婶。这座宅院就是赵文甫故居。
1 办报编刊 宣传抗日救亡
赵文甫,原名赵炳文,1913年出生于新安县尤庄村(今属河北村)一个农民家庭。1934年,21岁的赵文甫考入河南省立辉县百泉乡村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百泉师范)。在校期间,赵文甫深受进步思想影响,和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在学校内外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5年10月,赵文甫和王福义、吕英、乔景楼、傅尚普等同学在学校成立了“新垦文艺社”,通过多种方式传播进步思想,反对国民党妥协退让政策和独裁统治。
翌年,赵文甫等人又在进步人士的资助下,在郑州出版的《大华晨报》上开辟《新垦》文艺副刊;同年7月,又在开封出版《海星》文艺月刊。赵文甫先后担任《新垦》、《海星》两刊物的主编。
与此同时,赵文甫还以“逆飞”的笔名,谱写《觉醒》、《失眠》、《云雾》等反映人民疾苦、揭露反动当局暴政的诗歌。
2 依托学校 开展地下工作
1937年7月,赵文甫从百泉师范毕业后,来到洛阳明德初中任历史教员。同年10月,经由豫西地下党负责人沈东平介绍,赵文甫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入党后,赵文甫在洛阳从事地下工作,先后担任中共洛阳城区街道支部书记、洛阳县委组织部部长、洛阳县委书记等职;并先后在明德初中、河洛初中和复旦中学任教,以教员身份为掩护,积极开展地下工作。
在赵文甫的带领下,青年学生组成的话剧团、歌咏队时常深入洛阳城乡巡回演出,把抗日救亡活动进行得热火朝天;他还组织进步学生前往延安,他所任教的复旦中学亦博得“小延安”、“小抗大”的美称。
根据豫西特委的指示,赵文甫负责和指导了行都日报社地下党组织的建设工作。据中共新安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贾建国介绍,《行都日报》创刊于1938年1月,原是一家民间商业性报纸,无政治背景。我党为团结各界爱国人士和广大群众抗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希望以该报为舆论阵地,宣传抗日主张。赵文甫指派地下党员周肇瑚,打入行都日报社,在报社编辑部和印刷工人中陆续发展党员10多人,建立党支部。
在赵文甫的努力之下,《行都日报》经常刊登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捷报,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积极作用。
3 沉着应对蒋伪反共逆流
1939年冬,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洛阳,国民党大肆进行反共活动,对共产党员、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肆意迫害。
在复旦中学,赵文甫成为特务机关关注的重点对象,受到监视、跟踪。在这种情况下,1940年春,赵文甫以宜阳县师范附中(分校)教导主任的身份来到宜阳县赵堡开展地下工作。
赵文甫的抗日行为引起反动当局的不满。1940年3月9日,国民党宜阳县党部书记庞毅民带领数10名军警来到赵堡,将宜阳县师范附中团团围住,搜捕共产党人。赵文甫见状,迅速将随身携带的地下党员名录销毁,及时协助在校的两名党员教师成功脱身。
面对庞毅民的质询,赵文甫神色自若,与庞毅民等人巧妙周旋。随后,庞毅民又命随行军警将学生集合起来,威逼他们说出谁是共产党员。由于查不出实质性的涉共证据,庞毅民只好作罢。事后,赵文甫连夜赶往洛阳八路军办事处,时任“洛八办”主任刘子久盛赞他“机智、勇敢、多谋”。
4 为革命鞠躬尽瘁
面对敌顽两面夹击的不利态势,中共中央指示彭雪枫部坚守豫皖苏边区,抵御顽军东进,防止其切断八路军同新四军的联系。此时的皖北地区成为豫皖苏边区反顽斗争的最前线。
1940年11月,已继任皖北地委副书记的赵文甫率领抗日自卫团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向皖北方向进攻,袭击日、伪、顽军。年底,赵文甫率部胜利进行吴桥寺反击战,保卫边区群众和机关的安全。
鉴于在反顽斗争中的突出表现,张文甫多次受到军区首长的嘉奖。然而,艰苦的战争环境让赵文甫患了肺结核,经常咳血,但他仍坚持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赵文甫先后辗转淮北、山东等地,从事后勤保障、土地改革等工作。1948年5月,中共中原局成立,赵文甫回到阔别8年的豫西故土,就任中原局组织部干部处副处长。此后,赵文甫先后任中共豫西区党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赵文甫先后担任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省委副书记等职。1990年12月25日,赵文甫在郑州病逝,享年77岁。
记者 王子君 特约记者 刘功银/文
记者 潘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