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社 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李翔梧: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糖尿病人如何安全度夏
酸甜可口的菠萝咕噜肉
绿色照明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6 月 29 日 星期    【打印】  
李翔梧: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李翔梧故居
  核心提示

  他出身贫寒,却怀揣救国大志,成为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他是我党早期赴苏联留学的革命者之一,在苏联和刘志敏结为伉俪,成为我党历史上著名的夫妻英烈;他为革命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出一位共产党人不朽的人生篇章……他就是曾任红军总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的李翔梧烈士。

  1  寒门学子 怀揣救国大志

  四合院落,七间土房,廊柱上的蜘蛛网依稀可见,院砖上满是厚厚的青苔……眼前这座百年老宅,就是李翔梧传奇革命历程的起点。

  李翔悟,原名李凤周,1907年9月出生于洛宁县中高村一个贫农家庭。父亲李书显是落魄知识分子,曾在村里创办小学。李翔梧自幼聪慧好学,是当地出了名的“神童”。

  李翔梧的邻居崔木匠擅长雕刻,闲暇时,他总到崔木匠家中学习雕刻艺术。当看到崔家一件件精美的雕刻制品被地主豪绅掠取,一贫如洗的崔木匠郁郁而终时,李翔梧奋笔疾书:“雕龙刻凤夺天工,金屋藏娇富家翁。天理良心何处在,饥寒折杀巧木工。”

  1918年,11岁的李翔梧考入洛宁县立高小。受新文化运动思想影响,李翔梧对当时官匪横行的社会现象愈发憎恶,立志投身革命,救国于危亡。

  2  入团入党 领导学生运动

  1921年,李翔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洛阳省立第四师范。该校校长王卓吾贪污公款,李翔梧联合学校师生以诗歌、漫画等形式揭露王卓吾的劣行。在李翔梧的领导下,当时该校的学生运动开展得风风火火。

  1923年,李翔梧进入位于开封的省立第一师范学习。由于他思想进步,勤奋好学,深受冯品毅、嵇文甫、王镇南等进步老师赏识。在他们的影响下,李翔梧认真研习《共产党宣言》等书,积极参与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1924年,李翔梧经人介绍成为一名共青团员,翌年他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李翔梧还参与组建进步学生团体——河南青年学社,成为该校早期的学生运动领袖之一。

  除此之外,李翔梧还有着颇深的文学造诣。据中共洛宁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张治斌介绍,李翔梧在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曾先后在《现代评价》、《学社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并出版诗集《翔集》传播马列主义思想。

  3  苏联求学 邂逅革命伴侣

  1925年,李翔梧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在国民党左派报纸《国民新报》担任记者、编辑,经常撰文声援工人运动。

  同年秋,奉组织委派,李翔梧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在苏联期间,李翔梧刻苦钻研,进步很快,尤其在语言学习方面成绩优异。

  “李翔梧和蒋经国是同班同学,和邓小平是校友”。从张治斌提供的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档案资料影印文件上看,李翔梧与蒋经国同在四班,邓小平在七班。

  1927年6月,李翔梧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受共产国际派遣,到莫斯科东方大学担任高级翻译。由于他通晓英、俄、德、日四国语言,被誉为当时东方大学最好的翻译之一。

  虽然身处异乡,李翔梧时刻关注着国内的革命动态。李翔梧时常到左翼作家曹靖华家里做客,讨论中国革命及文学问题,在这里他认识了同乡刘志敏(信阳市罗山县人),二人志向相投,于1928年春结为革命伉俪(1935年刘志敏在福建漳州就义)。同年8月,李翔梧又被送往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成为我党早期的军事人才。

  4  红军将领 才气胆略过人

  1929年秋,李翔梧回到上海,从事秘密兵运工作。当时,时任国民党西北军第二十五师参谋长张克侠与上海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申请入党。鉴于李翔梧与张克侠在苏联时曾为校友,中央研究决定由李翔梧介绍张克侠秘密入党。张克侠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李翔梧同志不仅是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好友,也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之一。”

  1930年12月,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生擒国民党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张被俘后,蒋介石许诺,只要放了张辉瓒,可通过谈判释放一批关押在南昌的中共“政治犯”。为挽救狱中同志,李翔梧作为特别代表前往南昌进行谈判。

  抵达南昌后,李翔梧闻听张辉瓒已在苏区群众愤怒的讨伐声中被处决。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李翔梧当机立断,巧扮国民党军官,安全返沪。同志们盛赞他,才气过人,胆略也过人。

  1931年6月,李翔梧奉命回到中央苏区,先后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红五军团第四十师政委、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等职,他凭借出众的文学才华,曾在《红色中华》上刊登多篇脍炙人口的战斗诗篇,激励了苏区军民的反“围剿”斗争。

  5  壮烈突围 为革命而献身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战略转移。李翔梧和项英、陈毅等人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李翔梧亲自起草了《中共中央给中央分局训令的讨论提纲》、《巩固我们的部队》等文件,指导苏区军民坚持斗争,有力地配合了红军主力战略转移。

  1935年2月,李翔梧所在的中央军区机关在会昌山区遭遇国民党军队重围。李翔梧同项英、陈毅商议后决定分路突围。李翔梧率领500余人,晓宿夜行,冲破敌人层层围困,转移至粤赣交界的天门嶂地区继续开展游击斗争。

  3月初,敌人尾随而至,战斗中,李翔梧肩部、腰部、腿部多处负伤。为掩护战友突围,李翔梧与敌人拼死相搏,直至牺牲,时年28岁。

  记者 王子君 特约记者 高文治/文

  记者 潘郁/图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