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县李村宋四郎壁画墓 |
|
核心提示
在新安县宋四郎壁画墓砖砌的门楼上,镶嵌铭砖一块。铭曰:“宋四郎家外宅坟,新安县里郭午居住,砖作人贾博士、刘博士,庄住张窑,同共砌墓,画墓人杨彪,宣和捌年二月初一日大葬记。”
经测算,我们知道,“宣和捌年”应为公元1126年,也就是北宋为金所灭前一年。然而,我们遍查史书,却只有“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和“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的说法。那么,“宣和捌年”的说法又是从哪来的呢?记者请教了相关专家。
年号错误
看到这样的情形,也许有人会觉得,莫非是新安县离京城稍远,公元1126年正月年号已改,人们因信息还未传到而不知,就好像《桃花源记》中描述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市古代艺术博物馆壁画保护室主任杨蕊认为,这种猜想是不成立的。
杨蕊认为,首先,北宋时,洛阳为西京,是仅次于开封的一个政治中心,同时是北宋的文化中心。据资料记载,当时的洛阳,人口多时约有20万,是一座较大的城市;政治上是陪都,在宋廷拥有较多的发言权,这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园林上有突出特点,“生居洛阳”,这里是士大夫向往的地方;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文荟萃,在宋代城市中颇有地位。其次,从该墓室豪华、辉煌、时尚的“装修”上可判断出,当时的新安不仅不落后,还与时代接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宣和捌年”这样一个奇怪的年号呢?这就要从墓本身来找答案了。
烧制、建造如此规模的墓葬所需的建造时间应超过一个月,根据墓葬砖铭上的下葬日期“宣和捌年二月初一日”,我们推测,墓主人宋四郎应死于公元1125年年底,死后开始烧制、建造墓葬,此时年号为宣和七年,烧制砖铭时就把已定下的下葬日“二月一日”想当然地刻写为“宣和捌年”。
社会动荡
除了年号的混乱外,宋四郎墓还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杨蕊介绍,从宋四郎墓的构造上我们可以看出,该墓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有砖柱,柱顶为砖雕斗拱,墓门是用砖雕斗拱砌成的古典式门楼。八角形墓室除一面为墓门外,其他七面墙壁均有壁画和砖雕假窗。尽管墓室彩画剥落严重,我们仍能看出,所有建筑构件均曾绘有五彩遍装的彩画。
实际上,这种砖雕斗拱和五彩遍装彩画是不被当时的社会制度允许的。但奇怪的是,不仅宋四郎墓采用了这种形制,在它旁边同时被发现的可能也属于宋氏家族的另一座宋墓同样采用了这种形制。不仅如此,河南禹县白沙的一号宋墓也是采用这种形制。由此我们猜测,北宋后期,由于社会混乱,一些商人和地主打破了建筑的等级制度,这种以砖仿木、雕刻精美的墓葬已成为宋代一般商人、地主墓葬的普遍形制。
当时的社会为何动荡不安?那些年里,又发生过什么大事?
查阅资料,我们知道,公元1126年至公元1127年发生的,正是导致北宋覆灭的“靖康之耻”。
杨蕊介绍,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即后来的宋钦宗。赵桓在十二月继位,仍用“宣和年号”,直到公元1126年改年号为“靖康元年”。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之后不久,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耻”。赵桓这位苦命的皇帝,只做了一年多皇帝,便被金人掳去,受尽折磨终身监禁达30年之久。
公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这一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中国陷入长达10多年的血雨腥风之中。
记者 李燕锋 见习记者 崔晓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