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华夏第一王都” 最早“中国”所在
杨氏沙园膏药: 皆称有奇效 拔毒不用刀
兴于隋唐盛于宋 洛阳牡丹冠天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12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二里头遗址:
“华夏第一王都” 最早“中国”所在
  简介 近日,二里头考古发掘又有新成果——宫城遗址区内又发现了一座距今3600多年、二里头文化早期保存最好的宫室建筑遗迹。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区西南翟镇镇二里头村,创5个“之最”: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群、最早的宫城“紫禁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青铜作坊,还有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和车辙痕迹。二里头遗址被称为“华夏第一王都”,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就是最早的“中国”。

  “夏都”出土 举世瞩目

  近日,我们来到偃师市区西南翟镇镇二里头村。这里位于洛阳盆地东部,北依邙山,南望嵩岳。据当地人介绍,1982年伊洛河流域发大水,整个夹河地区全部被淹,损失惨重,唯有四角楼、二里头、圪当头、北许村间的高地幸免。这片高地就是专家探明的二里头遗址所在地。

  1959年,考古工作者发现偃师二里头遗址。经过考古工作者数十次的考古发掘,探明该遗址内的文化遗存所在时间区间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下至东周和东汉时期,而兴盛时期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文化时期。

  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遗址、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还有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

  大型都邑 布局严整

  经过考古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基本探明二里头遗址沿古洛河北岸呈西北至东南方向分布,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现存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高地,分布着宫殿基址群、铸铜作坊遗址和中型墓葬等重要遗存;西部地势略低,为居住活动区;遗址的东部边缘地带有断续延伸的沟状堆积,可能为建筑用土或制陶用土的取土沟,同时也形成遗址东界。

  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外围探明3条垂直相交的大道,并在其围起的12万平方米左右的宫殿区内发现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最大的1号和2号宫殿已被发掘。

  1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根据出土的遗迹分布情况,考古工作者将1号宫殿建筑基址的主殿复原成一个“四阿重屋”式殿堂,殿前有占地约数百平方米的广庭,四周有回廊,大门位于南墙中部,其间有3条通道。

  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严整布局的大型都邑。其宫殿建筑虽年代较早,但形制和结构已较完善,建筑格局被后世沿用。虽然面积仅是明清紫禁城的1/7左右,但它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号称“华夏第一王都”,又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紫禁城”。  

  中国“之最” 不断改写

  半个世纪以来,二里头遗址被考古界称为“一个不断改写中国‘之最’的地方”。在数百座墓葬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铜器、玉器。这里不仅出土了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和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此外还有大量陶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等。

  2002年,一件距今至少3700年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被发掘,为中华民族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该龙形器全长0.645米,由2000余块绿松石片组合而成,被称为最早的“中国龙”。

  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2号宫殿基址下面又发掘出一座年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将我国宫城可确认的最早年代提前了约百年。

  近日,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又有一座保存最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基址被发掘。此基址台基坐北朝南,总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由至少三进院落及东围墙、东庑组成,至少经过三次修建或增建。考古人员推断其年代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距今3600年至3700年。它与出土“中国龙”的基址位置并列,同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宫室建筑。

  专家认为,“中国”的初始概念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作为东亚历史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时期的二里头都邑就是当时的“中央之邦”,而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就是最早的“中国”。                         记者 石蕴璞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