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华民族的本命年——龙年。龙,也再次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中国的十二生肖中,鼠、牛、虎、兔、马、羊、猴、鸡、狗、猪以及被老百姓称为“小龙”的蛇,都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生物。只有龙,是中华先民臆造出来的动物形象。近万年来,龙的非真实性存在非但没有削弱其形象和地位,反倒让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龙形象的产生在万年以前。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了数组蚌壳龙图案,被誉为“华夏第一龙”。这些图案距今有六千多年。1994年,辽宁查海遗址又发掘出了距今八千年以上的石块堆塑龙。这些出土的龙形堆积图案,说明在原始社会甚至更早,龙已成为中华先民的图腾,受到广泛崇拜。
究其原因,这大概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有关。中华先民的生活高度依赖于自然环境,对雨水的依赖尤甚。可能正是从“雷电引发雨水”的现象中,先民对能给庄稼带来雨水的“雷电”产生了敬畏心理,由此便根据雷电发生时天空中出现的“隆隆”之音和“闪蛇”之形,逐渐展创造出“龙”的形象和概念(读音为“隆”,形状为“蛇形”)。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他认为龙系司水的灵物,具有登天化雨的能力。
龙被中华先民创造出来后,形象并未固定。作为先民信仰的图腾,龙的形象不断被加工创造,融入了其他多种动物的特征。《尔雅翼·释龙》中道,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身上当然还有其他诸多动物的特征。这些动物特征,为先民所景仰,譬如鹿之灵巧,虎之勇猛,牛之敦厚……先民便把自己对其他动物的崇拜,添加到了龙这一图腾身上。
中华先民持续丰富着龙的形象,也用龙这一图腾解释着世界的起源、人类的产生。在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即为“龙首蛇身”的神性英雄,在天地未分“浑沌如鸡子”时,“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非但如此,“盘古龙”死后,又生化出万物,“头为五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与龙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列子》云:“伏羲女娲,蛇身而人面。”《玄中记》载:“伏羲龙身,女娲蛇躯。”《河图稽命微》云:“黄帝轩辕……龙颜有圣德。”《潜夫论·五德志》载,炎帝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民间传说中更有“神龙牙齿脱落洪水之中,繁衍出人类”,“混沌老母骑在神龙背上遨游世界后,生出人头龙身生物,最终进化为人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