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江南有叫上元节的,而我的家乡很土气,只是叫“过十五”。闹元宵在其次,主要是闹花灯。正月十五挂花灯,是很隆重的事情。
过了正月初七,街上就陆续有花灯卖了。到了正月初十,县城的老街上几乎全是花灯。那时家乡的花灯不像现在城市的花灯种类繁多,有宫灯、电子灯、电动灯、塑料灯等,而是那种传统的,用细竹篾扎起轮廓,再糊上纸,染上色,画上花的那种。这些花灯形象逼真,我还能记起来的有兔子灯、莲花灯、西瓜灯、老虎灯、狮子灯、公鸡灯、白菜灯、石榴灯、桃灯、绣球灯……做工太细的花灯点起来反而不很亮。记得那年,我买的狮子灯十分精致,“狮子”身上围了一圈一圈纸剪的细毛毛,透光度不好。绣球灯最便宜,那时一毛钱就能买一个,也是最好做的,除支撑花灯的上下两个圆架子外,几乎就是一张纸扎成,点起来既红火又亮堂。
花灯是要买早的,正月十三晚上就要“亮灯”。各家孩子都把自己的新花灯点亮,互相邀着,一起沿着巷子各处走。大人们则三五成群在巷子站着、评说着花灯。这一晚,人们很早就散了,回去熄了花灯,等着明天再点。
十四“挂灯”。从正月十四开始,家家屋子大门口都挂着花灯,到处都亮堂堂的。灯要持续点三个晚上——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花灯白天是不收的,从正月十四下午挂上,人们就开始观赏了。孩子们用小棍挑着自己的花灯到处跑,几乎要看遍前后巷子甚至一个村子的花灯。那可是有近万人、方圆几里的村子。
十五“看灯”。正月十五一整天,人们边看花灯边评论,除了看那些花样新颖的花灯,主要还看去年娶了新媳妇人家的花灯。这花灯是新媳妇娘家早早送来的,大多是转灯,里面一点亮就转起来,里外两层朝相反方向转动。这种花灯有四面的、六面的、八面的,六面的最多,挑檐上吊着花穗子,漂亮极了。灯里层是竹子的,外层是木结构,灯面上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画面。花灯里外两层相辅相成,若里面是四季花开,外面就是喜鹊登梅之类;若里面是西游记,外面就是八仙等。
正月十五晚上最热闹,家家户户几乎倾巢而出到巷子各处看灯。人们互相传说着哪家的灯好,去哪家看灯。还有的人白天“踩点”,看哪家的灯好,晚上就去哪家看灯点亮的效果。孩子们互相比着,比谁的花灯好看,谁的花灯亮堂,甚至比谁的花灯结实。等到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人们才陆续散去。
“十六,游百病”。到了正月十六,人们要远足,去车站,进县城,甚至听说哪个村子有好灯,都会成群结队去看。等到晚上,人们大多到河边、村口、池塘边转几圈。平日身体不大好的人,还要绕着树转几圈,嘴里念念有词,祈求一年百病不生,全家身体健康。花灯最好在这一晚上烧掉,象征着一年红红火火。
故乡的正月十五,就以这样红火的姿态定格在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