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疼痛的鞭炮
龙之福
图说新闻
洛阳网广告
“舞龙”来历的传说
正月十五闹花灯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2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龙年话龙(下)
龙之福
□马继远
  飞龙在天 牡丹仙子 摄
  在龙的国度,龙成为福瑞的征兆。洛阳,居天下之中,似乎也更得祥龙的眷顾和福佑,与龙有着密切关联。

  远古时,黄河洛阳孟津段有龙马负“河图”出水,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据此画出八卦。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可见此龙马即传说中的龙。《易·系辞上》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龙马呈献的“河图”,与洛河神龟呈上的“洛书”,被公认为中华文明之源,奠定了洛阳在中华文明史中毋庸置疑的原点地位。

  龙眷河洛,让中华文明在河洛大地绵延不绝。《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入洛问礼乐于老子后,大赞不已,对其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wǎng ,渔猎用的网),游者可以为纶(lún,钓鱼用的线),飞者可以为矰(zēng,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两位光照千秋的圣人,正如两条巨龙,在河洛大地相遇,谱写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传奇。

  洛阳“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诸多自称“真龙天子”的帝王曾建都于此,隋炀帝更缔造了洛阳的辉煌。唐人韦述《两京记》言到:“隋炀帝登北邙观伊阙,顾曰:‘此龙门耶,自古何为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大业元年,自故都移于今所。其地周之王城,初谓之东京,改为东都。”隋炀帝又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连通东起于洛阳的陆上丝绸之路,两条交通线,似水、旱两条长龙,在洛阳交汇,让洛阳在隋唐时成为世界级的繁华大都市。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续资治通鉴》载:“帝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虽然最终迁都未成,但其和宋太宗赵匡义,让洛阳的龙文化色彩更加绚丽,二人出生地曾被称作“双龙街”。

  经历数万年的文化积淀,河洛地区浑厚的黄土下深藏着许多龙的“遗传密码”。2002年,一条潜伏地下数千年的绿松石“龙”,在偃师二里头重见天日。《史记·封禅书》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这条长约65厘米,由2000余块细小绿松石片粘嵌而成的“龙”,对探究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意义重大,可谓祥龙在新世纪赐予洛阳叩启历史之谜的金钥匙。

  稍稍穿凿附会地看,洛阳东有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南有风景秀丽的栾川龙峪湾,西有奇妙绝伦的新安龙潭峡,北有负图出水的黄河龙马,中有鬼斧神工的龙门石窟,名副其实的“五龙荟洛”。这些“龙”,有世界级的,有源头级的,任何一条都举足轻重。“五龙荟洛”,更为罕见,真乃洛阳之幸,洛阳之福!

  龙在洛阳民间,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信仰。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很多人由此坚持“正月不理发”的习俗。很多夫妇也期望能在龙年生个龙宝宝以图吉祥富贵。每逢元宵佳节等重大节日,河洛大地有很多舞龙表演。龙腾虎跃之时,河洛儿女舞动的是龙,展现的是幸福愉悦,张扬的则是新时代的“龙马精神”!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