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福民强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
确定集聚区主导产业 避免重复发展内部竞争
天道酬勤 人勤春早
持续提升 福民可期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2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
  广州城市夜景。(资料图片)
  编者按

  《人民日报》日前刊发通讯《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介绍广东省建设“幸福广东”的经验。本报今日编发并配评,敬请关注。

  广东,转型升级进入佳境。GDP将跨越5万亿元,人均GDP达到5万元。老百姓的“幸福广东”是最重要的注脚。

  2011年前10个月,单位能耗再下降3.13%和5.07%。广东单位GDP能耗全国第二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全国第一低。

  高度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广东,交上“十二五”开局第一份成绩单。

  怎样发展?为谁发展?广东——为全国破解战略性难题再探新路。

  1  “双转移”提速转型升级, 为科学发展再探新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广东怎样落子布局?

  “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2008年早春,一场向传统发展模式开刀的大谋划已箭在弦上。

  珠三角“腾笼换鸟”,粤东西北“筑巢引凤”。

  “土地告急、资源短缺、人口超负、环境透支、区域失衡”,30多年传统发展模式走到极致。计熟事定,一个重大决策——“双转移”稳步推出。

  两个“转”字,盘活全局。珠三角产业转移转型,腾出发展空间;粤东西北整合资源,与珠三角进行产业链接。财政投入免费培训,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把经济发展与人民增收,转变方式与区域协调联结。

  一时间,广东到处都上演着“舍”与“得”、“进”与“退”的故事。

  关停转移大批陶瓷企业,陶瓷重镇佛山“逼”出了一大批品牌:“今后不仅卖陶瓷,还要把艺术、现代生活和科技一起卖出去。”

  粤东,人口仅50万的和平县与深圳合作,建成集聚钟表产业的转移工业园,就近解决了3万人就业。

  粤北,“重污染的企业我们不要,无效益的企业我们不要,耗资源的企业我们不要”。

  “不救落后生产力”一度导致外界广泛批评,“腾笼换鸟”也曾引发诸多担忧。面对争议不回避,广东闻“机”起舞。

  “双转移”、“双提升”,“三促进一保持”,勾勒出广东转变发展方式的清晰路径——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年425亿元财政投入筑“巢”,粤东西北地区建起产业转移工业园,形成产业集聚。3年7000亿元投资涌入,3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产值、税收连年翻番,累计创造产值逾5000亿元,税收逾24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座中等城市!

  了不起的是,“双转移”撬动——不断拉大的珠三角与东西北地区之间区域差异系数,使之终于出现历史性的拐点:从2007年的0.721降至2010年的0.633,补上了广东科学发展的突出“短板”。

  现在,在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亚军的基础上,广东技术自给率从53.9%上升到65%;2011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全国水平。

  “广东制造”脱胎换骨,“广东创造”风头正劲。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无法回避的“硬仗”。今天,广东从“拼汗水”、“拼体力”到“拼知识”、“拼智慧”,正奋力“闯出一条新路”。

  2  转型升级扎实推进,调整党委政府政绩考核“指挥棒”是关键

  与“双转移”政策如影随形,调研数月、十易其稿的“广东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于2008年6月推出。

  这根“指挥棒”打破GDP崇拜,突出科学发展的主题主线。经济发展指标首次仅占30%的权重,4类42个指标,考的是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全国率先调整政绩考核“指挥棒”,目的显而易见:为转型升级“撑腰”。

  广东的坚定决心令人振奋:“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会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

  2009年新指标首次大考,梅州市曾因只重GDP,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明显退步,综合排名落后。经“指挥棒”点醒,梅州“牺牲”了部分电力、建材、煤矿等产业,“舍弃”14.5%的GDP和13.5%的地方财政,全力推动绿色经济成长。

  “指挥棒”的一大亮点是实行分类分区考核,帮助地方找准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全省21个市,按照GDP、常住人口、土地面积的综合比重等划分为生态发展区、都市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四个区域。

  2011年的成绩单上,个别市GDP增速虽高居全省前列,但由于社会、民生类指标未能同步增长,排名落后……

  考核向各地传递压力,提供动力,形成了促进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考核末三名要被省委诫勉谈话,理思路找问题。“地方科学发展落后,一把手就要挪位置”——“指挥棒”有用,因为“动真格”。

  3  改革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为转型升级扫清道路

  转方式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广东的转型首先是政府的转型。”2008年年初,全省转型升级的紧凑鼓点中,广东省委决策人的观点掷地有声。

  ——该放权的放权,该松绑的松绑,鼓励先行先试、啃硬骨头。2009年7月,深圳大部制改革率先出台——政府机构精简近半,人们震惊。一个月后,顺德机构改革方案让人直呼“石破天惊”!3天砍掉2/3的党政机构。接着,广州、佛山、珠海、江门、东莞等地陆续公布方案。

  砍掉内耗,砍出效率。一夜之间,部门没了——数量的减少仅是表象;实际上是事权整合与平移。行政审批权下放,环节少了,效率高了,改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由上而下破解行政壁垒,是以经济转型倒逼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如疾风骤雨般推进着,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进一步向社会放权,真正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行政改革将目标拓展到了县、镇一级,新一轮“简政放权”拉开序幕。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第一、二批扩权事项达311项,按照规划扩权范围将继续增大。

  有人把改革创新比作是广东人的DNA。改革创新,为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方位蓄力,成为广东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命脉和灵魂。

  刚刚成立的广东省社工委,4位省领导出任主任和副主任的“超级机构”,释放出足够信息:社会建设体系受到高度重视,全面启动时间在即。

  4  转型升级为幸福广东开路,民生福祉成政府主业

  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广东是目的。

  GDP跨越5万亿元,人均GDP达5万元。有财力,才能办事。

  2007年至今,1.2792万亿元民生财政投入,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上升8.8个百分点,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

  2011年前10个月,全省财政民生支出占比62.2%。全省653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加上农村新农合参合人数,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转型升级、幸福广东”,成为广东“十二五”规划的核心任务。

  2011年10月11日,广东公布全国第一个省级幸福指标体系——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目的是让“幸福”成为一种整体的趋势,让争取幸福、创造幸福成为社会的主流风气。

  各级政府每年向社会郑重承诺“十件民生实事”,从省到地方分头做“事”,“共性”突出:就业和收入、教育和文化、医疗和健康、社保和住房,要幸福,一个都不能少。

  政府统计显示,2009年,全省5000多个单位“上山下乡”,担当扶贫“尖兵”。全省500人以上自然村已全部实现通路、通电、通邮、通信、通电视;仅2010年,全省108万农民家门口转移就业,85%的贫困户、86%的贫困人口、96%的贫困村实现脱贫;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4.8万元。

  幸福的建设就在群众身边,5年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超过100亿元,惠州形成了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

  今后5年,广东全省财政投入文化建设资金250亿元以上。17万平方公里的岭南大地迈开步伐,“文化广东”与“经济广东”齐飞,成为“幸福广东”的双翼。一个和谐文明的、民主法治的、共建共享的、绿色低碳的幸福广东正成为人民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感受。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