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华视点
异地高考“破冰”、自主招生“掐尖”、农村生源“升学难”——渐渐驶入“深水区”的高考改革也逐渐面临深层次的矛盾与困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逐步解决考试招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如何处理好公平与选才的关系,破解高考改革深层次矛盾,成为一些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异地高考“破冰”
既促教育公平又防“高考移民”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透露,“异地高考”方案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此举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但如何避免“高考移民”更加突出,是一个新课题。
“这对于数千万农民工子女是一场及时雨,但对于现行教育体制来说,则是一场严峻考验。”江苏省启东中学校长王生代表说,现有高考招生计划是根据各地发展水平、考生数、高教资源等分配的,是一种“相对公平”。“异地高考”如果考虑不周,在实施中会侵占京沪、江苏等高校富集地区考生的升学机会,带来新的不公。
王战代表说,在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下,一旦过快放开,很可能引发新一轮“高考移民”,因此“异地高考”要渐进式改革,坚持“小步快走”。
如何避免新一轮“高考移民”?沈志刚代表建议,“异地高考”方案可率先在外来人口较少的地区试点,同时因地制宜出台限制条件。当然,国家应努力缩小教育资源的地区差距,从根本上避免出现大规模“高考移民”。
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实际需求,沈志刚代表认为,“异地高考”可以首先开放高职教育,逐步降低由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门槛,使更多“农民工二代”获得在城市发展的一技之长。
自主招生“掐尖”
要“科学选才”不要“二次高考”
两会前夕,“北约”11所高校和“华约”7所高校同日举行自主招生考试,“卓越联盟”9所高校紧随其后,一场高校“掐尖”混战引发代表委员关注。
“高校自主招生录取的还是原本高考能考上的学生,这说明改革创新不够,仍然是分数论。”上海控江中学校长张群委员说,为了应付自主招生考试,现在高三普遍不上新课,课程超前加大学业压力。很多考生不仅提前大半年进入高考冲刺,还需额外花钱报名参加专门的校外培训班。
“不改变过度依赖考分的评价机制,自主招生无异于普通高考,很难实现科学选才。”王生代表说,今后可探索社会化考试之路,由第三方命题考试,取消集中录取,学生可以拿考试结果自主申请相关高校。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代表认为:“没有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做基础,没有高校特色化办学为引领,只在自主招生方式上玩把戏,这项改革将很难走远。”
求解“寒门升学难”
要“优惠招生”更要“机会公平”
针对高校农村学生比例持续“缩水”现象,近年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纷纷出台自主招生优惠政策,向农村地区的考生倾斜,引发叫好声。
但部分代表委员认为,名校的照顾只能泽被极少数学生,“寒门学子”大规模成才还需要政府“系统性帮扶”。
“高等教育‘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既涉及教育公平,也事关社会稳定。”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代表认为,高校招生结构应更科学,更多顾及农村学生的升学权益。
“考上大学只是农村子弟成才的第一步。”南京大学教授高抒委员表示,对于录取的农村学生,高校应在教学、生活、就业等方面制订专门的培养方案,提高其成才率。
“农村学生成才难,症结还是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机会不公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庞丽娟代表建议,当前国家财力充足,应在农村率先实行12年义务教育,“这既可保证农村向大学输送更多合格学生,又能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据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