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
|
进口红酒口岸价与零售价相差大,“拉菲”、“卡斯特”等红酒品牌在国内有许多傍名牌的“山寨酒”。记者近日跟随浙江省工商部门采访发现,进口红酒市场存在乱象。
乱象
近年,浙江省消保委接到的红酒投诉持续增多,他们深入调查后发现,进口红酒市场前景广阔,但市场现状让人担忧。根据近年来出现的消费投诉案件,进口红酒市场呈现以下几种乱象:
傍名牌
仅“LAFITE”,就发现有“大拉菲”、“拉菲正牌”、“拉菲副牌”、“拉菲传奇”等品牌。“CASTEL”也一样。有经营者甚至别出心裁地将“LAFITE”、“CASTEL”直接拼凑成“卡斯特拉斐”。
国内灌装勾兑
进口、灌装酒大致分两种,一是葡萄原汁,一是进口葡萄浆。前者运到国内,厂家直接分装成成品。后者按口感加水和色素等调配勾兑。我国虽然规定葡萄酒是以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发酵酿制而成,酒精度≥7.0%(Vol),但未明确规定葡萄或葡萄汁用何种比例勾兑,这很难保证灌装酒百分之百是葡萄汁或葡萄浆。
国内灌装冒充“原瓶进口”
“原瓶进口”是指一瓶酒从葡萄种植、采摘、榨汁、发酵、窖藏、装瓶、酒标及内外包装全部在原产国完成。但有的葡萄酒标注国外原瓶进口,实际是原酒汁从国外进口,在国内灌装、分装。
合法外衣下的“原瓶进口”
国内一些保税区新建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国际分装中心”,保税区法律意义上属于“关外”,在这些生产线上灌装葡萄酒仍可打‘境外’擦边球。大桶进口原酒在这里小瓶分装,贴上“原瓶进口”标签。
低档酒冒充高档酒
用尽量逼真的包装和相近口味低档酒冒充高档酒,经不良代理经销商大肆吹嘘,一些二三线品牌摇身一变成顶级品牌。
标签不符合要求
进口红酒无中文标签,或标签内容不符合规定,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未载明食品原产地及境内代理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或标签虚假标注境内代理商地址,同一代理商不同款酒瓶上标注代理商地址不一致。
虚假代理
冒用知名红酒商标(品牌),以专卖、专营或总代理、总经销等形式,使消费者误以为是该商标(品牌)经营者,以及“专卖(专营)店”销售假冒伪劣酒,欺诈消费者。
价畸
浙江省消保委与金华市、义乌市消保委联合,就进口红酒价格链开展专题比较试验,揭开进口红酒价格乱象冰山一角。
浙江省消保委秘书长徐建明介绍,据消保委调查,金华和义乌市场进口红酒共有来自上海、温州、宁波、杭州、金华、义乌等六个口岸上千个品牌系列。在前期摸底下,浙江省消保委随机选取一个口岸,从中得到的确切数据显示,该口岸2011年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罗马尼亚、黑山等5个国家总计进口红酒42个批次40万升,总值117万美元。以750毫升一瓶计算,每瓶平均口岸价约2.1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元。而在该口岸批发市场抽查的威邦帝国、皇家庄园、约贝拉庄园等73种不同规格进口红酒,平均批发价为每瓶312.04元。在当地零售市场,这73种红酒平均零售价为每瓶562.12元。
此外,同样在该口岸的批零市场,抽查的张裕、威龙、长城等57种国产红酒,平均批发价为60.21元,平均零售价为90.68元。
浙江省消保委计算得知,进口红酒批发均价是国产红酒5.8倍,进口红酒零售均价是国产红酒6.2倍;而进口红酒最高批发价为国产红酒6.8倍,进口红酒最高零售价为国产红酒11.3倍。
徐建明说:“不管是从口岸到批零环节的进口红酒价格链纵向比较,还是与相近档次国产红酒价格的横向比较,进口红酒都可谓暴利惊人。”
业内人士指出,进口红酒乱象将扰乱我国酒类市场。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