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李耀申近日指出,文物部门将联合新闻、广电等有关管理部门,提倡宣传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类节目,制定电视鉴宝类节目的规范,禁止在节目内进行文物交易,限制对藏家藏品估价。
鉴宝丑闻不断涌现
俗话说:“乱世藏金银,盛世兴收藏。”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升温,电视上的文物鉴宝类节目也越来越多。然而,时下有不少鉴宝类节目为了吸引眼球,聘请一些所谓的文物鉴赏家,在荧屏上故意夸大文物价值,糊弄广大观众,误导民间投资。在这些专家眼里只有金子没有标尺,甚至连一些挂着国家级头衔的专家也出于私利推波助澜,知假卖假,甘愿充当文物贩子,以致类似估价24亿元的假金缕玉衣、估价2.2亿元的赝品汉代玉凳等丑闻不断涌现。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的天价评估。某银行两位行长由此轻信了骗子的经济实力,当发现被骗贷6个多亿后不但未报案,还继续为其违规提供资金4个多亿,导致银行最终损失5.4亿元。最后,这些鉴定专家承认,评估时大家连“金缕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没打开,只是围着走了一圈。案发后,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特聘鉴定专家牛福忠承认,这两件“玉衣”是由他串起来的,用的是商人谢根荣找来的一堆玉片,这“玉衣”并不值多少钱。作为回报,谢根荣给了专家们几十万元评估费。这一事实似乎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老话。
“鉴宝专家”备受质疑
即便像央视这样的权威平台,也出现过一些丑闻。如央视《鉴宝》栏目,专家对藏友提供的一方“清代寿山橘皮田黄冻印石”进行鉴定估价,当时现场鉴定专家是天津市藏石学会会长靳志忠,他给这方寿山橘皮田黄冻印石开出了180万元的高价。节目播出后,很快就有观众在《田黄石鉴赏与收藏》一书中发现,有一件与《鉴宝》栏目中质地、形状、印记完全相同的田黄印石,而该宝物持有人正是靳志忠自己。这一事件成了自卖自夸的典型。
央视《鉴宝》节目还出现过由专家鉴定为真迹的吴作人画《牧牛图》,估价25万元,后经由吴作人妻子、女婿及书画家萧淑芳等鉴定该画是伪作。此事在收藏界引起哗然,使鉴宝专家的权威性备受质疑。
荧屏盛行鉴宝节目,其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商业利益。据悉,专家上电视节目鉴宝,每场收入少则两千元,多则五六千元不等。这还仅仅是明码标价,若能帮忙鉴定出像“金缕玉衣”这样的“天价”,把价格炒上去了,幕后更有持宝人数十万元的“红包”相送。于是,一些专家见钱眼开,甘愿当托儿,昧着良心到处信口开河,将赝品说成真迹,把不值钱的东西说成无价之宝,再通过电视将这种作假效果放大,蒙骗广大观众。由此,荧屏就成了这些专家欺世盗名的一大平台。
“古董骗局”早该收场
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表示,真正的鉴定专家从来只鉴定古玩的真假和年代,不对文物进行估价。“凡是鉴定古玩需要收费,并且开具证书的专家,一般都靠不住。”上海博物馆一位文博专家气愤地说,目前在各大电视鉴宝节目中露面的鉴定专家,其实都不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这些电视节目其实也不具备鉴定资格。
目前国内电视鉴宝类节目不下20档,最兴旺时多达50档。应该指出的是,正在研究的对电视鉴宝节目的限令,将提倡宣传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类节目,因为文物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电视鉴宝节目应该弘扬民族文化,而不是炒作其价格误导人们萌生“发财梦”,更不应知假卖假设下“古董骗局”让人受骗上当。电视鉴宝节目早就该整治了,许多网友闻讯后为之拍手叫好。
(据《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