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北宋立国行新制 中央“集财”国库丰
观赏性强产业大 当代也称“甲天下”
一进言 李渊太原起兵
再进言 秦王君临天下
牡丹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4 月 26 日 星期    【打印】  
观赏性强产业大 当代也称“甲天下”
  洛阳红 泉水叮当 摄
  对“洛阳牡丹甲天下”这句话,现在洛阳人有新的解释。他们认为,古人说的“天下”是指华夏九州,现在所说的“天下”是指整个世界,洛阳牡丹应当服务于全人类。

  洛阳牡丹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代,发展曾一度停滞。到20世纪50年代初,牡丹产业才又遇到了转机。

  1959年秋,周恩来总理到洛阳视察,得知当时洛阳牡丹仅剩下数十个品种时,他语重心长地说:“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象征,要赶快促其恢复、发展、繁荣。”洛阳市很快组织专业人员,深入郊县和城市居民区,对现存的洛阳牡丹品种进行详细调查并收集整理;到外地引回不少洛阳牡丹名品,栽植于王城公园、牡丹公园、南关公园和郊区苗圃;到各地普查牡丹资源,不断扩大市区、郊区牡丹种植面积。

  到20世纪90年代初,洛阳牡丹种植面积已恢复到近千亩,但多用于观赏,距集约化生产还相去甚远。1992年以后,洛阳牡丹进入发展快车道,市政府制定了“打造全国牡丹栽培观赏中心”的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1994年,市政府成立了“洛阳市牡丹开发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牡丹产业发展事宜。1999年,洛阳市推出了牡丹产业化发展战略,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使牡丹种植彻底告别单户种植、小块经营的历史。2002年,邙山万亩牡丹产业带和隋唐城遗址万亩牡丹园区的形成,使洛阳牡丹产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近年来,洛阳市已申报了“牡丹原产地标志”,制定了省级“种苗标准”、“盆花标准”。

  目前,我市参与洛阳商品牡丹开发的大型企业有40多家,有大中型牡丹种植基地近百个,大中型观赏园区数十个,牡丹种植总面积超过两万亩,牡丹品种达千余种,牡丹产值逾10亿元。洛阳牡丹已基本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规范化、科学化种植,公司化、市场化运营的全新格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乃至世界的牡丹生产观赏胜地。

  (李岚)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