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儿时“偷”元宵
诗意元宵节
母亲的纸灯笼
元宵节,要“闹”才有味儿
我家的元宵晚会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 年 2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诗意元宵节
□老鹰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最富有诗意的节日。“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自古以来,元宵节的月光和灯光,就辉映着诗意与浪漫,把元宵节的夜色装点得精美绝伦,摇曳生姿。

    元宵观灯,始于秦末汉初,盛于唐宋。每到元宵佳节,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观赏花灯,盛况空前。

    “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灯节看灯,更是在看人。古代少女平时不出闺门,鲜有抛头露面的机会,每年的元宵节,她们就可以盛装结伴出游。灯会是上天赐予未婚男女相识相恋的机会,可能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便已迈不开脚步。于是,相约月下,徜徉灯影的浪漫,便氤氲在每一年的诗意元宵。

    唐代,上元之夜前后,京都灯火燃烧三天三夜,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彻夜通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制灯、挂灯,出外赏那“凡数千百种,无所不有”的花灯。热闹的气氛也把皇帝吸引出来了,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就与后妃出宫“微行观灯”,甚至“放宫女数千人看灯”。

    宋徽宗是个时髦的人物,每逢上元佳节他都要点京都名妓李师师陪着赏灯,兴之所至,还赐御酒一杯赏那有幸一睹“圣颜”的女性。相传一妇人喝罢御酒欲藏匿金杯,恰被禁军发现,带至徽宗面前,这位妇人急中生智,随口吟出一首《鹧鸪天》:“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郞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只金杯作照凭。”

    多么聪明的女子啊,说喝了皇帝赏赐的御酒,满脸生春,却怕被丈夫怀疑,所以才拿了酒杯作证明,既说“感皇恩”捧了皇帝,又说出身为女子的为难之处,竟把本是不该的“窃杯”演绎得理直气壮,让人不能不理解。徽宗听罢大喜,不仅没治罪这位才女,反而再赐美酒一杯,并把那只金杯也赐与了她。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大概是北宋王安石的双喜临门了。年轻的王安石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一地,见一马姓大户人家,高挂走马灯,灯悬一联,征对招亲。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一时对不出,便默记于心。到了汴京,他顺利闯过诗、赋、策论三大关,最后一关是面试,主考官指着衙前的飞虎旗,出了下联:“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要求对上联。王安石想都没想,开口就把招亲的那半副联对了出来。考官大喜,频频颔首称许。

    王安石归乡路过马家,见招亲联依旧无人对出,王安石便以面试的出联回对,立刻被招为快婿。一对新人拜天地时,又传来进士及第的喜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欣喜不已的王安石,立即在红纸上挥笔写下连体的“囍”字,贴在门上。据说这便是双喜的由来呢。

    元宵节是前人馈赠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火树银花,元宵夜的花灯数千年不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延续,透过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彩灯璀璨、人如潮水的良宵美景……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