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试现场 |
| 戴呼吸传感器 |
| 戴皮肤传感器和脉搏传感器 |
| 记录测试数据 |
|
核心提示
近日,我市孟津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万宏伟被授予“全省检察业务专家”称号。既然能被称为专家,就一定在某个领域有着超乎常人的技能,那么万宏伟是因什么技能获此殊荣?答案是——测谎。
一提到测谎,人们往往联想到电视、电影、侦破小说等文艺作品里的相关情节,既觉得神秘,又想探个究竟。
测谎是如何进行的?测谎仪是如何使用的?犯罪分子或被测试人的谎言是如何被识破的?近日,记者带着一系列疑问,采访了这位长期研究测谎技术、测试千余人次、准确率超过98%的专家,揭开测谎技术的神秘面纱。
1 测谎是针对心理,并非测试“谎言”本身
许多人认为测谎就是测试你说的话是不是假话。万宏伟介绍,这种认识是对测谎技术的一种误解。
其实,测谎是针对心理的一项测试,并非测试谎言本身。测谎技术是一项集心理学和生理学为一体的综合科学技术。
“测谎技术,是因心理刺激所产生的各项生理参数的变化。”万宏伟介绍,测试时,被测试人的皮肤电反应、血压、脉搏、呼吸、脑电波、瞳孔、声音等各项参数,都会在设备上显示。这些参数能够真实反映被测人的认知以及说谎时心理的变化。因此,所谓的测谎技术,准确地说应该叫做多参量心理测试。
1895年,意大利警官朗布罗索利用心理测试技术侦破了几宗刑事案件,由此开了利用心理测试技术侦破案件的先河。目前,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在犯罪调查中应用心理测试技术,其中美国、英国、日本、以色列等国运用该项技术较多且领域广泛。
1991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测谎仪问世。2004年,我国成立心理测试专业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对测谎技术的正式认可。
“研究和实践表明,心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并不比指纹、笔迹、足迹鉴定以及证人等证据的可靠性差。”万宏伟说。
2 综合四项生理参数,得出测试结论
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在大脑皮层留下记忆,这种记忆被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如果是非常重要的事物,就会在大脑皮层留下长期记忆。
“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人曾经犯罪,作案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他会记得十分清楚,甚至终生难忘。”万宏伟说,如果这种记忆被偶然提及,就会引起生理上的异常变化,诸如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皮肤出汗等。这是正常人的条件反射,最重要的是,这种条件反射并不受意识控制。
“不受意识控制,也就是说不想让这些变化出现,是做不到的,这就给测谎带来机会。”万宏伟说。
通常情况下,测谎仪主要采集四项生理参数,分别是皮肤电反应、呼吸、脉搏和血压。这四项生理参数,是人体中最敏感、最不易受大脑皮层意识控制,也是最能产生本能条件反射的。
一个案件发生后,如果选择一些犯罪情节并编排问题进行测试,真正的犯罪分子由于对犯罪情节一清二楚,必然形成心理刺激,继而发生上述生理参数的变化。而无辜者对犯罪情节一无所知,不会形成心理上的刺激,生理参数就没有变化。
万宏伟介绍,从2001年他开始从事测谎技术这项工作,截至目前共测试案件457例,涉案人员超过1000名,全是综合皮肤电反应、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四项参数得出的结论,准确率超过98%。
3 问题编排,是测谎核心技术
“测谎仪的操作,就如同操作电脑一样,很容易学会。但要想利用测谎仪准确地判断对方是否说谎,关键是问题的编排。”万宏伟说,吃透案情,巧设问题才是测谎人员要掌握的核心技术。
万宏伟给我们举了一个案例。2003年7月的一天,我市某单位出纳上班后,发现保险柜存放的数10万元中少了8.5万元。由于门窗完好无损,房间门锁和保险柜锁也没有作案痕迹,于是怀疑是内部人员盗窃。
随后,检察部门对当天有机会作案的13名嫌疑人进行了测谎。负责测谎的万宏伟设置了“你知道是谁偷走了你们单位的8.5万元吗?”“你私自配有保险柜的钥匙吗?”等13个问题。
测试过程中,该单位司机的各项生理参数异常。当被问及“你私自配有保险柜的钥匙吗?”时,他反应十分异常。万宏伟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增加了“你知道作案分子偷配谁的钥匙?”“你知道作案分子在什么时间偷配的钥匙吗?”“你知道作案分子在什么地点偷配的钥匙吗?”等问题。问题涉及作案时间由年到月,地点范围由大到小。最后,该司机不得不交代作案的全过程。
万宏伟介绍,使用测谎仪进行测谎,一般由测谎员根据案情编排问题询问被测人。有经验的测谎员总要设计好提问程序,并对被测人先作摸底测试,掌握被测人某些生理指标基础水平,然后再提出一系列问题,把前后的数据加以分析综合,作出判断。编排测谎程序和设置问题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是任何人随便提问就能发现异常。不同的案件有各自的特殊性,需要设置的问题也不同,测谎员必须吃透案情,根据其特殊性,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
4 未受过特殊训练的人,一测一个准
看了上面的介绍,大家一定心生疑惑,这东西测得准吗?
“正常情况下,一测一个准。”万宏伟说,正常人,各项生理指标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当受到某种刺激之后,生理参数会随之变化,因此准确率会很高。
但是,影响测谎仪准确率的因素也有很多,其中测前谈话最为重要。测前谈话的目的要让被测人意识到,任何谎话都将被测谎仪和测谎员识破,从而让无辜者心里放松,相信自己能通过测试。而对犯罪分子来说,面对测谎仪,让他们更加紧张。
另外,测谎环境也会干扰被测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电话铃声、大声说话等外界声音的刺激,会直接导致被测人皮肤电的变化。还有墙壁颜色、室内悬挂的图画、室内温度等,也会导致被测人不能集中精力听题和答题。此外,被测人有饥饿、疲倦、患心脏疾病、心智薄弱、饮酒等情况,也会对测谎准确率产生影响。
那么,如果是正常人且在理想环境下,测谎仪有没有“失灵”的时候?万宏伟的回答是“有”。
国外的一些案例可以证明,经过特殊训练的人,有可能通过测谎仪的测试,但这属于个案,一般不会在普通人身上发生,“这么说吧,测谎仪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但一般不会错”。
5 亲身体验,谎言10分钟被识破
测谎仪真有这么神奇吗?记者请求亲身体验一下,得到了万宏伟的同意,于是,在孟津县人民检察院心理测试室,记者体验了整个测谎过程。
心理测试室设置十分简单,只有5件物品:测谎仪、电脑、打印机、椅子和空调。屋内四周的墙壁上,有厚厚的隔音层,为乳白色。
测谎仪大体和电视机顶盒一般大小,一端连接电脑显示屏,另一端连接人体传感设备。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分别在胸部、腹部、胳膊以及指尖,戴上呼吸传感器、皮肤电传感器、血压强度传感器和脉搏传感器。
做好准备后,记者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意抽取了一张牌,悄悄看过后,将其藏了起来。
周围的其他工作人员被全部请到了门外,然后万宏伟开始与记者测前谈话,约1小时后,测谎正式开始。
万宏伟:“你选的是9吗?”
记者:“不是。”
万宏伟:“你选的是2吗?”
记者:“不是。”
万宏伟:“你选的是4吗?”
记者:“不是。”
…………
不管万宏伟怎么发问,记者的回答全都为“不是”。大约问了十几个问题后,万宏伟告诉记者,当他提问时,可以默不作声,不回答所提问题。
接着,万宏伟又按照上面的方法连续问了十几个问题,记者都没有作答。
约10分钟后,万宏伟表示测试结束,他告诉记者所选的扑克牌应该是4。这时,记者的心里咯噔一下,有种被看穿的恐惧,但还是硬着嘴说:“不是,你的测试并不灵。”但万宏伟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
当记者看到各项参数综合分析的结果时,不得不“招供”认输。各项参数综合强度显示,记者在被提及“4”时,综合强度为70.7,强度是所有被问及数字中的最高值。
其实,记者在第一轮回答过程中,心中就有些担心,因为感觉万宏伟对“4”的发问次数多于其他数字。于是,记者试着不去想数字“4”,但做不到,并且每被问一次,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然而,对“4”发问次数多于其他数字的说法,被万宏伟予以否认,他说每个数字都发问了3次,这说明记者“心里有鬼”,过于关注这个数字。
让记者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在第二轮的测试中没有说话,被测试出的数字也是“4”。
“不要认为不交代,就猜不透你的心理。”万宏伟笑着说,还是前面讲过的问题,这种条件反射不受意识的控制,有时不说话反而测得更准。
“虽然测谎准确率很高,但在我国,测试结果并不能作为办案的直接证据,而是一种准证据。”万宏伟介绍,目前在我国,测谎仪仅限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在办案时辅助使用,测谎结果只做案件参考使用,为案件的侦破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