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2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铅跪俑:战国随葬人俑精品
且忆故园一栏花
牡丹群芳谱
宋单父:奉旨骊山种牡丹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5 月 2 日 星期    【打印】  
铅跪俑:战国随葬人俑精品
本报记者 姜春晖 通讯员 孙海岩 文/图

 

铅跪俑
    核心提示

    俑作为随葬明器(即冥器)的一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丧葬信仰,也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1982年出土于我市西工区的铅跪俑,就展示了这种高超技艺。

    随葬俑中的精品

    作为随葬明器的一种,关于俑的概念至今仍无明确界定。大多数观点认为,动物类明器应与人物类明器一道,一并归入俑的范畴。然而,俑在古代文献中用来专指人物类明器。据《礼记·檀弓》记载:“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郑玄注曰:“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另据《孟子》记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赵岐注曰:“俑,偶人也,用之送死。”由此可以看出,如将动物类明器称为俑,皆不符合俑的原意。

    1982年出土于我市西工区的铅跪俑高22.3厘米,头戴翘沿帽,双手捧筒状物于胸前,双膝跪地,其材质、造型等集中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铅器的铸造工艺水平。

    据专业人士介绍,春秋战国时期,随葬俑中陶俑、木俑、石俑比较常见,而这件铅跪俑,因其比较少见的铅质质地,成为随葬俑中的精品。

    丧葬习俗的集中体现

    洛阳博物馆馆长谢虎军介绍,夏商周时期普遍盛行残酷的杀祭和人殉制度,如王室贵族墓里均有被大量杀戮的奴隶和牲畜作为陪葬。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逐步进入一个大动荡和大变革的时期,人们的思想、礼俗和丧葬观念均发生了极大变化,人殉制度也遭到了社会的普遍抵制。

    这时,模拟真人形貌用以殉葬的人偶——墓俑,发展为殉葬制度的一个趋势,并逐渐成为随葬物品中的一个固定组成部分。据现有发现,目前所见最早的俑是商代晚期的。比如,1937年,在安阳殷墟商代晚期的王室墓葬中,就出土了3件带枷陶俑。该俑制作简朴,表层敷红彩,面部表情忧郁,似模拟奴隶或战俘的形象。

    “带枷陶俑的发现,证明在盛行以活人、动物和生活用品殉葬的商代,正是俑产生的时期。”谢虎军表示,西周时期,俑的发现数量较少,目前见到的是洛阳东郊西周早期墓出土的一件玉雕奴隶俑。

    对此,谢虎军认为,先秦时期是我国俑艺术的发端,不仅为秦汉时期俑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丧葬习俗的演变。

    相关链接

    明器 明器即中国古代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又称“冥器”。明器一词,周代已经使用,《礼记·檀弓》中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的记载。明器常模仿各种礼器或日用器皿、工具、兵器的形状,还有人、家畜及鸟兽的形象,以及车船、家具、建筑物模型等,质料以陶、瓷、木、石最常见,也有用金属制造的。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代墓中都有发现。

    (春晖)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