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年后,聂碧云(左)终于见到了救命恩人于利冬 | |
“7年来,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见见救命恩人,今天终于实现了!”昨日11时,在市红十字会的会议室里,来自北京的28岁女孩聂碧云不断擦拭着泪水,声音哽咽。
事情还要从7年前说起。
1 21岁那年,她差点儿离开人世
2006年,21岁的聂碧云身体突然变得非常虚弱,还经常流鼻血。到医院一检查,她被告知不幸患上了白血病。
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郑瑞生介绍,医治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健康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造血干细胞移植成败的关键要看白细胞抗原能否配型成功,可经过检查,聂碧云的亲属中没有人能够和她配型成功。“如果当时再找不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孩子随时可能离我而去……”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聂碧云的母亲依旧泣不成声。
就在聂碧云和家人感到绝望的时候,医生告诉他们,中华骨髓库登记了所有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资料,有需要的患者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寻找配型合适的人。于是,他们向相关部门提出了申请。通过筛选,当年26岁、在我市某科研单位工作的于利冬和聂碧云的白细胞抗原配型成功。这也意味着,于利冬是为聂碧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最佳人选。
2006年7月,接到通知的于利冬赶赴郑州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
2 为了救人,他酷暑天也不开空调
提起7年前的那次捐献,陪伴于利冬赴郑州的郑瑞生至今记忆犹新。郑瑞生说:“采集造血干细胞前,捐献者还需要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和一系列准备工作,大概需要一周时间。到郑州后,医生专门交代不要感冒、体重要达标等注意事项,并提醒若稍有不慎,将前功尽弃。”
同时,远在北京的聂碧云已进入无菌舱,开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她要先接受为期10天的治疗,等到体内的癌细胞全部被杀死后,再开始移植造血干细胞。在癌细胞被全部杀死的同时,患者体内的造血干细胞也全部被清除,此时如果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出现任何问题而影响移植,对于患者无异于灭顶之灾。
2004年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于利冬,为捐献成功努力配合。恰逢当年9月要参加一场非常重要的考试,他索性把书本带到郑州,天天待在宾馆里看书。正值酷暑,于利冬害怕自己贪图凉快患上感冒,无论气温多高也不开空调,任凭汗流浃背。于利冬身材偏瘦,为了使体重达标,他每天买牛奶和其他营养品“加餐”。一周之后称体重,他胖了3公斤,顺利通过各项检查。随后,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被送到北京,成功挽救了聂碧云的生命。
“只要我的付出能够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就是善举!我很开心。”于利冬的话不多却很朴实。
3 7年来,她盼着和救命恩人见一面
此后,“和救命恩人见一面”成了聂碧云最大的心愿。
根据医疗惯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与受捐者在一年内不能见面。这是出于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考虑,因为患者一般在手术一年或一年半之后情况才慢慢趋于稳定,各项检查结果也逐渐正常。2010年,聂碧云拨通了郑瑞生的电话,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接到聂碧云的电话,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通过多方努力,希望帮她完成心愿。今年5月1日,聂碧云和母亲终于登上了开往洛阳的列车。
见到于利冬,聂碧云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如今,看到街头的采血车,我就有献血的冲动,哪怕一点儿也好,把善举延续下去。”聂碧云又流泪了,由于身体原因,她并不适合献血。
郑瑞生说,我市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报名工作开始于2003年,10年来有3783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资料被中华骨髓库登记。截至目前,我市有12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白细胞抗原和患者配型成功,挽救了他人的生命。
相关链接
您也可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根据相关规定,凡年龄在18周岁至45周岁且身体健康者,均可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经血液检查合格的志愿者,可在白细胞抗原配型成功的患者需要时捐献造血干细胞。
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与普通献血相似,只需从静脉中抽取约150毫升的血液就能满足患者的移植需要。在此过程中,部分捐献者可能会有“感冒”症状,采集完成后,一些轻微疼痛感和不适感很快就会消失。人体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能力,捐献造血干细胞一两周后,血液中各种成分即可恢复到原来水平。(李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