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彩绘陶“昆仑奴”蹲坐俑:
形神兼备“思想者” 见证民族大融合
挹彼清流且煎茶
元过村:子陵曾路过 后人慕高风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6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彩绘陶“昆仑奴”蹲坐俑:
形神兼备“思想者” 见证民族大融合
本报见习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孙海岩 文/图
    文物名称:彩绘陶“昆仑奴”蹲坐俑

    文物年代:北魏

    出土时间:1965年

    出土地点:老城区元巶墓

彩绘陶“昆仑奴”蹲坐俑
    核心提示

    形似举世闻名的雕塑杰作《思想者》的彩绘陶“昆仑奴”蹲坐俑,1965年出土于我市老城区元巶(zhāo)墓,通高9.5厘米,刻画了一个异族少年低头掩面、若有所思的生动形象。

    形似罗丹《思想者》

    并腿蹲坐,蜷缩身体,右手抱头,左手横置双膝,头埋于两臂之间……这尊陈列在洛阳博物馆展厅的彩绘陶“昆仑奴”蹲坐俑,不禁让人想起法国艺术雕塑大师罗丹的杰作《思想者》。

    这两尊外形相似的器物,实则诉说了不同的内涵。“思想者”体格健硕,眉头紧皱,面色凝重,将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人物融于一体,而“昆仑奴”从表情、体魄、姿态上,反映了北魏贵族官僚家中使用的异族奴隶形象。

    “尽管两者外形颇为相似,但论年代,我们的‘昆仑奴’要比罗丹的‘思想者’早1000多年,这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才能。”洛阳博物馆副馆长高西省介绍,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但这尊陶俑衣裤长袍上的红色彩绘仍依稀可见,脚上的长筒皮靴和腰间的束腰带都彰显了异族人的服饰特征。

    在古代,“昆仑奴”泛指异族奴隶。高西省说,“昆仑”一词在我国古代除了指昆仑山以外,还泛指黑色的东西,所以古人沿用此义,将黑色皮肤的人统称为昆仑人。

    见证民族大融合

    俑作为随葬明器(即冥器)的一种,是当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丧葬信仰的集中体现。而墓葬中彩绘陶“昆仑奴”蹲坐俑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墓主人的显赫身份,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北魏时期多民族融合发展的趋势。

    众所周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对鲜卑风俗、语言、服饰进行汉化。此外,他还鼓励鲜卑族和汉族通婚,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高西省介绍,这尊出土于1965年的彩绘陶“昆仑奴”蹲坐俑的墓主人便是北魏孝文帝的孙子范阳王元巶,无疑为北魏时期各民族交流融合提供了绝佳的实物例证。元巶墓出土的陶俑有100多件,其中许多陶俑和“昆仑奴”俑一样,带有少数民族文化特征。

    相关链接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改姓“元”

    北魏是洛阳城市快速发展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著名的龙门石窟和永宁寺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兴建的。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全面汉化制度,下令改穿汉服并改掉鲜卑姓氏,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所谓上行下效,拓跋宏率先将复姓“拓跋”改为汉姓“元”,同时指派专人将118个鲜卑复姓根据音节改作单音汉姓。

    有学者认为孝文帝拓跋宏改姓“元”的原因在于,他认为魏的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元”字蕴含第一、本源、根本等意思,符合皇帝的高贵身份,故而改姓“元”。 (云飞)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