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纸作者
畅杨 篆刻作者 耿红霞
熟梅天气豆生蛾,一见榴花感慨多。
芒种积阴凝雨润,菖蒲修剪莫蹉跎。
——吴藕汀《芒种》 | |
每年阳历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芒种节气就到了。根据国家天文台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显示,今年北京时间6月5日20时23分迎来芒种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的叙述。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时候。春争日,夏争时,此时正是“三夏”大忙的高潮。农谚说得好:“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古诗词记录着田间忙碌的景象,好让我们清楚古时候“三夏”大忙的情景。清代诗人王时叙在《商周山歌》中写道:“旋黄旋割听声声,芒种田家记得清。几处腰镰朝雾湿,一行肩担夕阳明。”就描述了农忙的景象。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上一年深秋时螳螂产的卵已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停在枝头鸣叫,与此相反,平时爱学其他鸟叫的反舌鸟,却因为感应到阴气而停止了鸣叫。
这阴气从何而来?芒种后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入梅雨季节,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加上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空气非常潮湿。“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之一,就描绘出了阴雨连绵、河满沟平,农夫披上棉絮继续插秧的画面。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就在芒种期间,因“午”与“五”同音,过去的端午还被称为“端五”。端午节的主角之一是粽子,洛阳以前流行早上吃粽子,再配上用五种枝条做成的“五条枝茶”。这吃粽子的习俗兴盛于魏晋时期,至唐朝时,已经成为这一节日的亮点。
民间有农历五月是“毒月”的说法,此时天气湿热,灾害频繁,一些“防五毒”的习俗随之而生。在五月初五这天,人们多在门上插艾叶、柏枝,贴钟馗画像;用河水洗脸和手脚,传说可以明目去手足病;也有人给婴幼儿穿上绣有蛤蟆、蜈蚣等图案的花鞋,有“避五毒”的意思。在偃师市、孟津县等地,人们采金银花、车前子等风干入药;汝阳等地则将香袋披挂在驴等牲畜身上,以防止毒虫侵害。
洛阳还有个特别的习俗,将端午称为“关老爷磨刀日”。是日,人们聚集在关林庙内,为关公唱经,多为劝人节俭行孝、敬老爱幼的内容。
芒种时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南方盛产青梅的地方流行在这天煮梅。青梅含有多种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能够达到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等营养保健功效。不过,新鲜梅子味道酸涩,需要加工后才能食用,煮梅便是主要的加工方式。
这时雨水增多,湿热之气弥漫,人体易感到食欲不佳、精神困倦,学生、司机及高空作业的人们,要防止“夏打盹”,以免影响学习和发生危险。
养生专家提醒,此时要顺应昼长夜短的季节特点,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但要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中午小睡30分钟左右能消除疲劳,利于健康;当人体大量出汗后,不要马上喝过量的白开水或糖水,可喝些果汁或淡盐水,以防止体内的钾元素过分流失。饮食上,应适当地补充钾元素,以利于保持体内钾、钠平衡。钾元素可从日常饮食中摄取,含钾较多的食物有:粮食中的荞麦、玉米、红薯等,水果中的香蕉,蔬菜中的菠菜、香菜、芹菜、大葱、莴苣、土豆等,豆类也是此时身体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