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蜻蜓眼玻璃珠: 战国古墓出土 异域风格鲜明
谁将茗饮称酪奴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3 年 6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谁将茗饮称酪奴
——北魏洛阳茶事趣谈
□郑贞富
青瓷莲纹罐 (北魏洛阳茶具) 大兵 摄
    核心提示

    西晋末年大乱,造成大批汉人南迁,使洛阳的茶道与南方的饮茶风俗合流,形成东晋蔚为壮观的茶文化。在北方,列国争雄,十六国大乱,汉族成为少数民族,酪浆成为主要饮品。在北魏定鼎中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才又有士人饮茶。《洛阳伽(qié)蓝记》有这方面的记载,它重点写了北魏宰相王肃的饮茶趣事。

    1    王肃羞惭建佛寺

    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不仅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还是一部具有文化价值的历史文献,是记述当时洛阳地区的诸多掌故、风土人情和中外交流事件的珍贵史料。其文笔生动优美,兼用骈俪。伽蓝,梵文音译,为佛教寺院之统称。

    《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南延贤里有正觉寺,是尚书令(宰相)王肃所立。王肃,出生于门阀士族琅琊王氏。其父王奂,是南齐的尚书左仆射。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王奂擅杀宁蛮长史刘兴祖,又举兵拒命,兵败后连同几个儿子皆为齐武帝萧赜(zé)所杀,只有王肃孤身逃脱,化装成僧人自建业(今南京)投奔北魏,次年到达洛阳。

    北魏孝文帝元宏听说南朝王肃来投,亲自接见,询问事情缘故,对其不幸的遭遇深表同情。后转而谈及治国安邦的大道理,王肃侃侃而谈,全面陈说治乱理论,孝文帝甚为惊叹,从而接纳了他的观点。当时北魏孝文帝新建洛阳城,修建了很多建筑,王肃博学多才,清楚旧制,为之大有裨益。孝文帝很器重他,常称呼他为“王生”。延贤里得名,是因王肃。

    王肃在南方时,娶著名文人谢庄的女儿为妻,逃亡时妻儿都未跟随。入魏后,又奉诏娶了孝文帝的妹子陈留长公主为妻。谢氏因家难去尼姑庵做了尼姑,亦来北方投奔王肃,见丈夫已娶公主,乃作五言诗一首寄赠之。她在诗中说:“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

    诗中用了江南民歌中常见的谐音双关手法,以“丝”谐“思”。逐胜,指王肃在魏得志。她的意思是:如今您得志了,还记得当初你我两情缠绵之时吗?她的伤心、失望、无可名说的痛苦,都凝聚在这短短的四句诗中了。

    陈留长公主却并不感动,她代王肃答诗一首:“针是贯线物,目中恒纴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

    公主是北人,且是鲜卑人,此诗却有吴歌风格。此诗也用了谐音双关手法:“纴丝”,字面上是说针眼中可穿丝线,实际意思是“任思”——任凭你思念去;“衲故”,字面上是说缝衲旧物,实际意思是“纳故”——容纳旧人。公主的意思是:你只管思念好了,任你怎么思念,王肃岂能再容纳你这旧人!好一副公主的派头!

    面对强势的公主,谢氏只得忍气吞声。王肃对谢氏甚感惭愧,于是建正觉寺让其居往。

    2    一饮一斗号“漏卮”

    王肃一想起父亲兄弟之死,便着素服,不听音乐,时人常以此称赞他。洛阳的读书人听说王肃一次可喝一斗茶,故为其取外号“漏卮(zhī)”,意思是说他这张嘴好像漏的茶壶,永远装不满。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几年以后,王肃与孝文帝在殿上会餐,已能食很多羊肉、酪浆。孝文帝感到奇怪,就对王肃说:“卿为汉人口味,羊肉比鱼羹怎样?茶茗比酪浆如何?”王肃说:“羊是陆地最好的食物,鱼乃水中最好的食物。其味道不同,皆为食物珍品。以味道来说,甚有优劣可较。羊肉好比齐、鲁等大邦,鱼好比邾(zhū)、莒(jǔ)等小国。唯有茶茗不中用,只能为酪浆服务。”

    孝文帝大笑,举起酒杯说:“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这是一个谜语,猜一个字。当下御史中丞李彪也以诗答:“沽酒老妪瓮注瓨(xiáng),屠儿割肉与秤同。”瓨,长颈陶器。意为沽酒老妪能将大口陶器中的酒注入细颈陶器中,屠夫割肉不用秤便使斤两准确。尚书右丞甄琛也答道:“吴人浮水自云工,技儿(杂技演员)掷绳在虚空。”原来谜底是个“习”字。王肃在北方生活习惯了,因此也能嚼羊肉喝酪浆了。李彪、甄琛都猜对了,而且很敏捷地以诗作答。李彪先答,金钟当然归他了。

    孝文帝说的是一语双关的话。一方面,是说给王肃听的。刚才王肃向他反映,在推行汉人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鱼肉比较容易被接受,茶水的地位则非常不恰当,需要皇帝重视这个问题,皇帝现在给了个“习”字,就是说这是习惯问题,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会解决了。另一方面,孝文帝的话也是说给鲜卑人听的,意思是谁要学到了“文化”,谁就可以得到“金钟”。因此,彭城王元勰(xié)在大家都知道答案以后还要跟上一句:“臣始解此字是习字。”

    元勰对王肃说:“卿不看重齐鲁大邦,而喜爱邾、莒小国。”王肃回答:“乡村小曲之所以好,是因为不常听得到。”彭城王又说:“卿明天来看我,我为卿准备邾国、莒国的食物,亦有‘酪奴’。”从此,人们给茶取了个别号叫“酪奴”。

    3    南人时好品茗饮

    北魏迁都洛阳后,在洛水之南、铜驼街御道两旁设置了四夷馆及四夷里。在四夷馆及四夷里内主要居住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及许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商胡贩客。其中,金陵馆及归正里居住的主要是归附于北魏的南朝人士。归正里,民间号为“吴人坊”,里有“三千余家”。

    这些南方人喜欢品茶,也带动了洛阳的饮茶之风,有些鲜卑贵族也开始饮茶。《洛阳伽蓝记》说,当时鲜卑贵族刘缟羡慕王肃的作风,专门学习饮茶,于是元勰对刘缟说:“卿不羡慕王侯的八珍食品,却喜好奴仆的‘水厄’。海上有逐臭趋腥的渔夫,乡里有效颦的东施,就是说的你。”“水厄”原意是水灾,当时不喜饮茶的人把茶戏称为“水厄”。

    由于元勰不喜饮茶,自此以后,朝中宴会虽然准备了茗茶,却均耻于此而不再喝,只有从江南来投魏者喜欢它。后来萧衍之子萧正德归降时,元勰想为他准备茗茶,先问他:“卿能喝‘水厄’多少?” 萧正德回答:“下官生于水乡泽国,而立身以来还没有遭受水灾之难。”元勰与在座的客人都放声大笑。

    但是,仅凭此而判定当时茶风不盛是错误的。因为,北魏时期佛教兴盛,佛教徒不饮酪浆,而茶以其清淡的本性和祛睡疗病的功效受到青睐。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