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名称:蜻蜓眼玻璃珠
文物年代:战国
出土时间:1987年
出土地点:洛阳西工区一战国墓 |
|
蜻蜓眼玻璃珠 | |
核心提示
1987年出土于我市西工区一战国墓的蜻蜓眼玻璃珠共9颗,表面均饰以蓝白色,绘出数个同心圆,中有穿孔。作为一种由西亚或印度传来的具有典型西方“眼睛文化”的饰品,蜻蜓眼玻璃珠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战国古墓惊现异域风格玻璃珠
1987年,市文物工作者在西工区中州路发现一座战国古墓。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除了一些常见的随葬品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9颗具有异域风格的蜻蜓眼玻璃珠。
日前,我们在洛阳博物馆见到了这9颗玻璃珠。玻璃珠表面蓝白相间,其上绘有同心圆,中有穿孔;造型别致,制作精细,小巧玲珑,其中最大的一颗直径为2.3厘米,最小的直径仅有0.7厘米。
“蜻蜓眼玻璃珠是一种典型的具有西亚或印度风格的饰品。”洛阳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玉芳说,作为西亚或印度“眼睛文化”的产物,蜻蜓眼玻璃珠盛行于草原文明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人们普遍相信眼睛具有避邪的功能。
可能是由草原丝绸之路传入
战国的古墓葬,为何会出现异域风格的饰品?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不外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由外地制造后传入中国,另一种是由本地仿制。“不管是哪种可能,都说明早在战国以前,中国和西亚、印度已经有了交往。”张玉芳说。
据《穆天子传》记载,有西周穆王从宗周(成周)出发,经瀍水(洛河支流),之后北渡黄河,过山西高平、雁门关等,后经内蒙古、青海等地,最后到达西王母之邦并与之宴饮酬酢的神话故事。尤其重要的是,穆王西游时携带了大量的丝绸与金银,沿途换回了兽皮、牲畜、玉器、麦类等。
“虽然穆王西游的故事带有神话色彩,但近年来通过对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发现穆王西游中提到的不少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张玉芳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西周与西域已有交往。
另据考证,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的草原丝绸之路,最迟应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之前。“因此,这件饰品很可能是由草原丝绸之路传入洛阳的。”张玉芳表示。
相关链接
草原丝绸之路
作为我国古代与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共有4条:其一为沙漠丝绸之路,从洛阳、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至西域,然后通往欧洲;其二为北方草原地带的草原丝绸之路;其三为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四为西南地区通往印度的丝绸之路。
其中,草原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原地区向北越过长城至塞外,然后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西去欧洲的陆路商道。据考证,草原丝绸之路最迟应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之前。它的形成,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