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洛阳·深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外地老人 洛阳“同城优待”
河洛文化“走进”美术教材的幕后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3 年 10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我市中学生美术教育的第一本校本教材《河洛文化•美术鉴赏》出版
河洛文化“走进”美术教材的幕后
本报记者 赵志伟 文/图
教材主编宋新喜在收集资料
    核心提示

    这两天,洛阳教育界迎来了一件喜事:洛阳市中学生美术教育的第一本校本教材《河洛文化·美术鉴赏》由河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本70余页、图文并茂的《河洛文化·美术鉴赏》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版的?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故事?它的出版对宣传河洛文化有何重要意义?

    1 河洛文化之光“照进”美术教材

    翻开《河洛文化·美术鉴赏》,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映入眼帘——从仰韶文化原始彩陶,到东汉多姿的杂技俑;从“天下第一都”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到造型质朴的洛阳兽面纹方鼎;从封存千年的卜千秋墓壁画,到“穷丹青之妙”的画圣吴道子;从盛世极品唐三彩,到雍容华贵的牡丹装饰;从佛教首传中国的释源白马寺,到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从林庙合祀的关林经典建筑群,到王铎故居……河洛美术史迹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以其丰富、经典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重要的载体和见证。

    美术教学岗位从教多年的宋新喜是《河洛文化·美术鉴赏》的主编。宋新喜认为,新的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由国家统一编撰教材、管理课程的单一模式,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共同进行课程管理的新政策。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就成为国家教科书的重要延伸和有益补充,更成为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和主动尝试。

    这本集纳了16个课题的校本教材,筑起了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向美术课程资源转化的桥梁,希望以用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艺术题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河洛文化之光首次完整、系统地“照进”中学美术教材,其意义自然非同一般。

    对此,河南美术出版社资深编辑尚晓周点评道:《河洛文化·美术鉴赏》把艺术与乡情一并奉献给洛阳的地方教育,为洛阳的中学课堂补上一门地方文化的知识课、乡情课,让洛阳的孩子们更加“知我家乡,爱我家乡”。

    2 一场专题讲座引发的课题研究

    说起河洛文化“走进”美术教材,就不能不提7年前的一场专题讲座。

    2006年11月,河南省教研室在洛举办“全省中小学美术教师优质课展示活动”。活动期间,市22中教师宋新喜作的一场题为“河洛文化之光——中国古代美术鉴赏”的专题讲座引起轰动。

    “美术课还可以这么上?”“没想到河洛文化中的美术遗存这么多?”宋新喜用多媒体形式介绍的龙门石窟、墓葬壁画和生动的陶俑、华美的唐三彩,彻底征服了与会教师,这个讲座,也成为整个活动的最大亮点。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宋新喜意识到,专题讲座的成功,可以转化为一个契机。

    说干就干。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宋新喜带领市22中的美术教师,以国家教材为参考,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了以河洛文化中的美术欣赏为主要内容的拓展性课题教学研究。

    两年的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果实。2009年6月,省级课题《河洛文化之光·中国古代美术欣赏》顺利结题,并荣获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一等奖。

    获奖并不是目的。宋老师的团队“乘胜追击”,在教研课题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整合,历时半年编写出市22中学《河洛文化之光·中国古代美术欣赏教案集》。全新的教案在高一、高二年级的美术鉴赏课上“一炮走红”,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市22中的教学实验,引起洛阳市教育局美术教研室的关注。为什么不能以此为基础,将国家教材与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编写一本具有咱们洛阳文化特色的美术校本教材?

    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教研室从全市中青年教师中选拔骨干,成立了由宋新喜任主编,马莲花、汤继承、王海燕、付震宇、吴林、米建丽、章代明、焦永红等9名教师参与的教材编写组。

    编写组对河洛地区的文化艺术资源开展了更加详尽的收集、整理、分析、筛选,最终设计出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打造出了洛阳市中学生美术教育的第一本校本教材《河洛文化·美术鉴赏》。

    3 崎岖山路上留下“求真”的脚印

    教材编写过程虽然艰辛且枯燥,但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在确保教材具有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的前提下,主编宋新喜又给编写组定了一条“规定”:凡是文稿中拿不准的知识点,一定要查阅原始资料或请教相关专家、学者审阅把关,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教材编写第一稿,在《导言》一课里有这样一句话:“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称洛阳为‘中国’,所谓‘山河拱戴,形胜甲于天下’指的就是这里。”

    我市一著名河洛文化学者看后给予纠正,指出:“拱戴”一词不够准确,应是“控带”。大家上网查询后得知,清朝的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府)河山控带,形胜甲于天下。”

    在编写《陵墓雕刻》和《壁画》等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章节时,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徐婵菲对原稿中“视死如生”一词做出指正:“视”字不准确,应为“事”字。《荀子·礼论》载:“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宋新喜说,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严谨态度,才使得我们的教材编写尽可能少些失误。

    为了减少失误,老师们的足迹一次次印在巩义、洛宁、新安、孟津、栾川、灵宝等县市的崎岖山路上,他们对古河洛地区的民居建筑一次次深入考察,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木雕、砖雕、陶雕及铜铁铸工艺的资料。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建筑雕塑艺术》一课的编写更完美无瑕。

    在教材中《门的艺术》一课里,选用了一幅宋新喜拍摄的洛宁县丈庄村原程总兵府的门头照片。为了拍好这张照片,年近六旬的宋新喜曾3次走进丈庄村,他的认真劲儿,深深感染了编写组成员。

    一位年轻教师回忆说:“老宋原先选的照片中,门上的对联少了半副,且构图稍微不正,他总感觉是个缺憾,于是就一次次往洛宁跑,直到拍出了令自己满意的照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诗,也许是《河洛文化·美术鉴赏》艰辛“出炉”的生动写照。

    4 对教育短板的一次有益补充

    《河洛文化·美术鉴赏》校本教材的面世,也引发了我市教育专家、学者的反思。

    毋庸讳言,在升学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当下的教育其实是把大量精力放在知识性的积累上。学生在无可选择的竞争中,几乎成了容纳知识的“硬盘”。学科知识的积累,固然是一个人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是不能忽略感性的培养的。

    一位专家说,虽然我国的中学生在各类国际知识性竞赛中屡获大奖,但总是出不了世界顶尖的科学人才,这一反差现象很值得深思。“也许,不是我们的‘硬盘’不够大,而是我们的‘软件’不够强!”

    从这个意义上说,编写《河洛文化·美术鉴赏》这本适用于洛阳市中学阶段素质教育的美术教材,其实就是对教育短板进行的一次有益补充,就是对素质教育这个“软件”的一次加强。这大概就是《河洛文化·美术鉴赏》要达到的目的。

    名词解释

    校本教材一般是指以校长和教师为主体,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

金柱大门
    相关链接

    《河洛文化·美术鉴赏》选摘——门的艺术

    河洛地区普通四合院式的大门可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种,屋宇式大门级别要求高于墙垣式大门,屋宇式大门又根据门柱位置不同,又分为广亮门、金柱门、蛮子门和如意门,这些大门中广亮门的级别最高,住在屋宇式大门中的主人,或是在朝为官,或社会名流,或为富商巨贾。墙垣式大门是四合院中级别较低的,居住在这种四合院的大多是一般的老百姓,虽然主人的财力、爱好有所不同,对门也都尽量做些简单的装饰。

    ■广亮大门 这种门把大门门扇安在中央脊檩之下的中柱间,大门里外形成面积相等的门洞。

    ■金柱大门 这种大门的外形与广亮大门一样,金柱大门的门扇安在外金柱(檐柱之内的立柱称金柱)之间,大门外的门洞小于门里的门洞。

    ■蛮子门 这种大门也是单独的一间房屋,高出于倒座房之上,不同于金柱大门的是,蛮子门的门扇之间安放在檐柱上,门外没有门洞。

    这三种大门都为一开间,为了显现门第的不同,当官的人家还会在大门框上,顶瓦之下加上两件装饰物叫做“雀替”和“三幅云”。这两件东西本是木结构的部件之一,但它的有无标明了官民之别。

    ■如意门 这是一种不足一间的屋宇式大门,其特点是在门的外檐柱之间加砌一道砖墙,墙中间开一道小门。

    ■随墙门 这类大门的特点是它不是独立的屋宇,而是在住宅院墙上开门并在门上稍做处理。

    ■垂花门 垂花门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是沟通内外院的门,俗称二门。其造型是前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下面的柱头做成吊瓜的形式悬于梁头之下。               (志伟)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