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大批知识分子
向往共产党
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中共创始人陈独秀,有句名言:“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监狱与研究室是民主的摇篮。”
曾在海峡两岸颇受好评的《巨流河》作者齐邦媛,当年是四川大学学生,她回忆说:我们同学百分之八十都迷共产党,越是知识分子越迷。
抗战以来,大批青年投奔延安,其中多为知识青年。据不完全统计,仅1938年5月、6月、7月,经西安进入延安的即近2000人。他们不是因为肚子造反才来革命的,而是有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的。他们向往延安,向往共产党,是相信共产党能给这个国家带来希望。他们甘愿做清贫的革命者,来黄土高坡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准备为之献身。
美国人批评过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说共产党伪装民主,而美国人看到的是事实。斯诺是第一个进入延安的西方记者,谢伟思则是最早与毛泽东接触的美国外交官。斯诺大获成功,与毛泽东双赢。之前别说西方世界了,连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共产党,也被国民党的宣传机器胡涂乱抹成了“土匪”。斯诺那些对中共充满好感的文章,为红色中国开启一扇扇窗口,在西方引起极大的反响。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中饱私囊,谢伟思见惯了国民党的腐败;谈笑风生的毛泽东,简朴而充满活力的共产党人,从重庆到延安,年轻的外交官顿觉清风扑面。
1944年11月7日,谢伟思在一份报告中写道:
据两个美国军官、若干记者和20余个外籍旅行家关于华北共产党控制地区状况的许多报告,相互极为吻合。这种根据实际观察所得的一致性是有重要意义的。它迫使我们接受某种事实,并且从这些事实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日本人受到积极的反抗——不管日本人对人民如何经常地作战和残暴地予以报复。这种反抗力量正在增长。日本人可以集中大量的兵力,在有限的区域内暂时击溃中共,但他们不可能对共党现在力量所及的广大地区同时这样做去。
这种反抗是合理的,并且是成功的,因为这是动员全体人民所积极发动的全面游击战。在这全体动员中,共党的正规军虽是领导组织者的身份,但仍服从于为数更多的人民自身的武装力量。他们能够存在,是因为人民允许、支持并全心全意与他们共同作战。这里军队和人民完全团结。
这种全体动员的依据和可能性,是建立在一种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革命运动上的。这种革命是和缓的和民主的。减租减息、改革税收和良好的政府来改进农民的经济状况。农民有了民主的自治、政治意识和权利的观念。农民们得以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有了自尊、自信和强烈的团体合作的兴趣。普通人民知道了他们是为了这些而战斗。
29 李白、杜甫、李龟年
在洛传佳话
李白为什么在心情惆怅落寞之时选择洛阳作为归途呢?因为李白与洛阳有着不解的情缘。按照李白自己“白陇西布衣”的说法,作为一个陇西人,他曾两次来过东都洛阳,这次已是第三次。可见,洛阳是李白生命中的重要驿站。
李白第一次游历洛阳,是他在首次赴长安求仕未果之后的开元十九年(731年),这一年他整30岁。那年夏天,满怀豪情又遭到重挫的李白,愤然离开长安,回归居家之地安陆。秋天,李白从安陆到嵩山会见老友元丹丘。之后,李白来到洛阳,夜宿香山,写下了《秋夜宿龙门香山寺》一诗。这年冬天,他再游龙门,又写下了《冬夜宿龙门觉起言志》。来年,李白一直没有离开洛阳,从春到夏都在洛阳游历。
李白第二次来洛阳,是在开元二十年(736年),36岁的时候。这年春天,李白正在太原北雁门关游历,接到元丹丘的信后,随即返回洛阳与元丹丘相会,再次游历了已成故地的洛阳。
李白这次游历洛阳(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是他生命中的第三次。这年春天,李白来到了离别已经8年的洛阳。令人欣慰的是,他在洛阳邂逅了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从而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佳话。
杜甫,字子美,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诞生于洛阳巩县东瑶湾村。4岁至5岁寄居在洛阳建春门姑母家中。14岁开始与洛阳文艺人交游,曾在唐玄宗的弟弟、洛阳歧王李范宅中向李龟年学习音乐。杜甫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秦晋、齐鲁等地。30岁时,杜甫回到东都洛阳,在首阳山下娶妻成家,筑“陆浑山庄”定居。就在杜甫回到洛阳后不久,李白也恰巧从长安来到洛阳,俩人相闻已久,心怀崇慕,今日相见,真的是一见如故。杜甫陪同李白一边漫游,一边畅谈心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就在杜甫从蜀地奉节乘船沿江而下,怀着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的梦想,回归洛阳故里的途中,船停潭州(湖南长沙)之时,不期然地遇到了久别的李龟年。
这里不能不说李龟年。李龟年,唐代洛阳人,家居通元里。李龟年是唐代最有才华的音乐家,不仅通音律,能作曲,而且善于演奏多种乐器,名震洛阳。当朝皇上唐玄宗也是一个喜爱音乐、多才多艺的人,他曾选数百人在宫内习音律,时时演奏起舞,被称为“皇帝梨园子弟”。唐玄宗获知李龟年的音乐才能后,即把他从洛阳召至长安宫中,供职梨园,日日笙歌宴舞,这才有了沉香亭的一幕。李白离开长安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唐玄宗向四川逃难,李龟年也只好南逃潭州,却与杜甫不期而遇。此次在江南相逢,百感交集,备感亲切,忆昔抚今,杜甫写下了著名的《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既追忆了往昔的友情,也感叹了
“落花时节”人世的盛衰。这就是李白、杜甫、李龟年在洛阳的一段往事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