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一床弩改变
一场战争
辽国觊觎宋朝的统治,欲取而代之,因而,经常骚扰宋国边境。
一年,辽国大将萧挞凛围攻澶州,另有其他辽军配合。澶州三面临敌,情况危急。澶州守将李继隆,临危不惧,坚持守城。
萧挞凛是辽国名将,在辽国声望很高。一天,他站在山坡上指挥部队发起进攻,李继隆立刻率军反击。
一开始,宋军的弓箭手不断地发射弩箭,对辽军造成了威胁。萧挞凛断然改变战术,命令辽军改为从三面围攻,这样一来,散乱的辽军逐渐占了上风,取得主动权,攻势越来越猛。
李继隆也在观察和监视辽军,他看到报信和传达命令的探马来来往往后,便告诉弩军,对准统帅发射。
萧挞凛很勇敢,他以为自己距离澶州城很远,弓箭的射程达不到,且身前还有盾牌兵护卫,所以他压根不屑于躲避,高傲地骑着高头大马。
谁知,宋军在得到李继隆的命令后,只向山坡瞄准,一瞬间,弩箭齐发。
第一支箭就射中了萧挞凛的战马,战马猝然倒地,萧挞凛被抛落马下。随后,又一支箭呼啸而来,射入他的肋部。他忍痛而起,把箭折断,狠狠地扔在地上,准备继续指挥战斗。谁知,又一支箭嗖地飞来,力量极大,竟然穿透了他的头盔,射进了额头。
萧挞凛站立不稳,跌倒在地。几乎就在同时,又有3支箭命中他的身体。
他先后被射了6箭,等他被军士救回营中时,当晚因伤势过重,就死了。
战场上,弩有两种:一种是由人力踏张的轻弩,适合一个人使用;另一种是由绳索绞张的床弩。床子弩就属于床弩,它是把一张或几张弓安装在床架上,以绞动后部的轮轴使弓张开,再装上箭,就可以发射了。
拉开床子弩,往往要几十人转动轮轴。因此,它的射程相当惊人,有1500多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二战时,最长的步枪的有效射程才450米。
床子弩威力极大,箭身长1米多,箭头没有锋利的箭刃,只有一个圆形的铁球或是铁铲。当箭发射出去以后,在空中呈抛物线下落。因箭头很重,从半空落下的速度很快,只要命中目标,几乎无坚不摧。
床子弩的原理,与现代攻击装甲坦克的爆破成型弹很相似。
这就是萧挞凛在被床子弩射中后难以挽救的原因。
萧挞凛阵亡后,辽军士气大减,不敢出战。宋军将领李继隆乘机大开城门,发起猛攻,辽军死伤惨重,到处逃窜。
辽国执政萧太后听说后,大为震惊。她考虑到,辽军现已颓丧,且战线拉得过长,补给困难,因此,她决定暂时息战,与宋朝议和。
至此,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之后的100多年,宋、辽之间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
48 畿外的
殖民据点?
日本南山大学西江清高教授等把王湾三期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早期主要分布区的嵩山南北一带,称为中原王朝的畿内地区,这一区域的陶器在发展谱系上具有连续性。二里头文化的其他地方类型在陶器谱系上则与当地龙山时代遗存不相接续,它们被称为次级地区(二次的地域)。这类外围地区含有二里头文化因素的中心聚落,或可看作是中原王朝在扩张其政治版图的同时营建的殖民据点。日本九州大学宫本一夫教授将上述次级地区直接称为畿外地区,认为畿内和畿外地区分别具有在政治上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的意味。
位于二里头东南淮河流域的河南驻马店杨庄遗址,地处从中原腹地到长江中游的交通线上,应是畿外地区的中心聚落之一。该遗址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内涵变化显著,可知外来的二里头文化替代了当地的文化传统。虽然驻马店二里头时期的文化因素具有与二里头文化中心区相似的内涵,但也有不少当地因素。与以粟作物为主的黄河流域同期遗址不同,杨庄的农业经济以水稻为主。遗址中还出土有大量石矛、石镞等兵器,也暗示着该聚落可能的殖民据点的性质。在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中,这一处于南北交通线上的设防聚落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陕西商州东龙山遗址,是迄今所知二里头文化分布区西端的一处中心聚落遗址。在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早期时,这里还存在着与二里头文化完全不同的具有浓厚当地特色的陶器群,表明这里还不属于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但是到了二里头文化晚期,其陶器群已与畿内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极为相似。东龙山聚落很可能是在二里头文化的大扩张中在畿外地区营建的一处殖民据点。
东龙山遗址位于秦岭山脉的东部,有包括铜矿在内的多种自然资源。同时,东龙山遗址位于长江水系汉水支流丹江的上游,在丹江下游与汉水交汇处附近又有属于二里头文化的淅川下王岗遗址,这两处遗址的文化面貌也较为接近。连接丹江和汉水流域的这些地点,应是中原王朝西南方的交通线。从东龙山遗址稍微北上,就能抵达黄河水系的洛河上游,那里的水路可通达洛阳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