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将至,各种年终考核指标让职场人“压力山大”,催眠治疗也在一些职场人群中悄然流行,一些催眠治疗声称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压力、改善睡眠及调节情绪、缓解亚健康症状等。精神科专家表示,催眠治疗其实是心理治疗方法的一种,也有一系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而且从临床来看,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
1 催眠治疗是种心理疗法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潘成英介绍,催眠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即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病人导入到一种特殊意识状态,即催眠状态。在此状态下,病人的暗示性增强,催眠治疗师将不断地暗示,让病人体验到一系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涉及感知觉、认知和行为等方面,通过这些变化可使病人达到减轻或消除症状的作用,医学术语称之为“催眠术”。“举例来说,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催眠在治疗强迫症及患者在并未发生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总感觉某些部位的疼痛时,通过暗示消除症状是比较简单的,这完全是一个心理治疗的过程。”潘成英介绍,催眠术将人催眠并非一定是为了心理治疗,也有一些催眠术被用作舞台表演等,这样的催眠术与临床中的催眠治疗在方法、途径等方面均有区别。
对于有些机构宣称的催眠可以寻找前世今生的说法,潘成英表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国内,这种说法都属于非主流观点。
2 偏执型人格障碍等患者不适合
至于是否所有人都能够被催眠,潘成英解释,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能否被催眠,与个人接受暗示的敏感度有关。
患者进行催眠前需进行催眠感受性测试,其中包括10项内容的测试,根据患者的表现进行评分,评分结果可以作为一种提示。如果得分低于4分,意味着催眠感受度低,不易进入催眠状态;5分至7分为中度感受;超过8分为高暗示性,得分越高,意味着越易被催眠。
潘成英介绍,催眠治疗本身也有适应症与禁忌症,其中,催眠治疗对成人适应症主要包括癔症、各种神经症(焦虑障碍、恐怖障碍、强迫障碍、躯体形式障碍)、恶劣心境、应激性障碍、睡眠障碍及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某些身心疾病等;对儿童青少年适应症主要包括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焦虑、抑郁、厌学、咬指甲、遗尿、学习困难、遗忘等)。
有些情况并不适合催眠治疗,包括精神病急性期、偏执型人格障碍、具有明显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严重抑郁症、脑器质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等)、过度兴奋、不合作的患者等。潘成英表示,目前催眠治疗对象多为疑难杂症及患病时间长、经药物和其他心理治疗效果差的患者。
3 可缓解压力、改善睡眠
对于一些人通过催眠释放压力、改善睡眠等的诉求,潘成英介绍,这是催眠治疗中比较简单的部分,通过催眠的确可以起到释放压力、改善睡眠的作用,催眠治疗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探讨失眠的心理动力并帮助患者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及人格等。为保证良好的疗效,催眠治疗频率要比其他心理治疗更密集,有的患者需要每周进行1次至3次治疗。
对于改善睡眠的功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睡眠门诊医生表示,其实很多方法都有助于改善睡眠,催眠治疗对于比较严重的睡眠不良有一定效果,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很多其他方法也有一定效果,如尽量营造适合睡眠的卧室环境,仅将卧室视作睡觉的地方,一些无关的东西尽量不要放在卧室。另外,调节好卧室温度及睡眠时关窗、拉窗帘等都有助于改善睡眠情况。
(据《新京报》)
相关链接
催眠过程中不会完全失去意识
专家介绍,真正的催眠没有那么神,很多影视作品、舞台表演中会出现类似的场景,但都有夸张的成分,催眠状态下,病人的确能自动遵循催眠者的一些暗示,如暗示患者做抬手等动作,这些无害的行为患者一般都会听从引导,但并非完全失去意识。而且人在催眠状态下,潜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是非常强的,一旦有人要求你做违背个人意愿的事情,很快就能从催眠状态中清醒过来。
另一方面,催眠过程中包括浅睡眠期与深睡眠期,医生在现实中催眠治疗患者时,往往只将患者导入浅催眠状态,此时患者暗示性增高,但并非完全失去意识,在此基础上医生借助各种心理治疗手段,可以达到消除症状、完善人格的目的。
对于催眠过程中的感受,人们的自身感受差别也非常大,根据国外网站的报道,有些人在接受催眠治疗的过程中非常放松、舒适,有些人则感觉与平时睡觉没有太大差别。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