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国3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的《语言与国家》近日出版,阐释了语言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领域的关系,用大量事实警醒世人:语言是维护、发展国家利益的战略武器,语言强弱是国家地位高下的标志之一。
该书主编、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世举表示,公民的语言能力和国家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地位,语言的影响力已成为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英语强势是美英强大的反映
古罗马帝国的强盛,造就了拉丁语在古代欧洲“超级语言”的地位。法国的崛起,使法语在17世纪成为欧洲“外交用语”。英语在17世纪初还是不起眼的小语种,在“一战”结束之际,有了同法语一决雌雄的资格,直至成为今天的“世界通语”……援引实例,赵世举得出结论:“语言与国家有着不解之缘。历史表明,强国造就强语,强语促进国强。”
英语在17世纪初还是不起眼的小语种,今天却是“世界通语”。英语是怎样一步步成为强国语言的?
900多年前,说英语的约有150万人。从17世纪开始,英国在殖民扩张的同时,不断推广英语,在殖民地竭力推行语言同化政策。“二战”后,殖民体系被打破,英国继而改以“文化交流”“援助”等更温和、间接的方式推广英语。英国历届政府一直将英语的推广视作重要外交手段。
20世纪50年代,英国投入大量资金推广英语,成立一批相关学术团体和机构。20世纪末,英国文化协会已在全球设230家分支机构和138家教学中心。每年约有56万外国人在英国的语言学校学习,仅语言教学、服务收入,每年可达130亿欧元。
如今英语媒体主宰全球新闻界,英美国家内部的舆论成为世界舆论的导向,“可以想象,为世界那么多国家、媒体服务的路透社,对世界有多大的影响”。英语的强势彻底折射出先是英国、接着是美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引领地位。
事实证明,语言强弱不仅是国家强弱盛衰的象征,语言也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强大。强国的语言,才可能成为强势的语言。
2 语言选区冲突致比利时500多天无政府
“语言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由于语言的功能已深入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而成为安全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赵世举称,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几乎都出现了语言人才短缺、语言矛盾增多等问题,由此危及国家稳定。
专家指出,语言人才短缺已成世界性问题,美国也不例外。在“9·11”事件发生前,本来美国情报部门已经截获了恐怖分子袭击的信息,但由于翻译滞后,而错失防患于未然的机会。2012年,美国国土安全及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丹尼尔·阿卡尔曾公开提出,由于外语人才储备不足,国家安全部门面临外语人才招募难题。
“语言冲突足以冲垮一个国家。”赵世举表示,不少民族冲突、政治危机、国家分裂往往可在不同程度上找到语言方面的原因。
在比利时王国,语言纷争一度根深蒂固,难以调和。比利时南部主要是瓦隆人,讲法语;北部主要是佛拉芒人,讲荷兰语。比利时的行政区按语言划分为荷语区、法语区和双语区。该国三大政党也按语言各自分为两个派别。由于历史原因,荷语区与法语区的人们总是有着相互不信任的心理,两个语言区的政党更是矛盾重重,常常相互攻击。
二战后的30余年里,比利时政府频频更替达30届,2010年竟陷入500多天无政府的窘境,成为世界上无政府状态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其导火索正是不同语言区在选区划分问题上的针锋相对。
3 词语输出输入很正常
的士、逻辑、沙龙、酒吧……大量外来词语成为常用词语,而且,近年外来词语有迅速增长的趋势。“外来词语既是不同文化交流的产物,又是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因素。”赵世举说。
中国使用外来词语历史悠久,不仅对本国文化发展作用巨大,而且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汉语中很多词语来自佛经、梵语,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佛”“菩萨”“浮图”等,“阎罗”“忏悔”“花花世界”“精神抖擞”等词语也都是经过本土化改造,而融入汉语的梵语词。
汉语还从日语引进了“电话”“科学”“电子”“地理”等词,这些意译词被永久固定下来,取代了之前的音译词,如“德律风(电话)”“赛因斯(科学)”。
与此同时,汉语也在输出词汇,融入其他语言文化系统,包括英语中的“Kong-fu(功夫)”“Confucism(孔子学说)”“Taikongnaut(太空人)”等。18世纪法国曾掀“中国热”,伏尔泰、狄德罗等哲学家推崇儒家思想,在多次演讲中使用“Confucism”一词,这些思想影响到后来的法国大革命。
同时,随着外来词语大量涌入,滥用、错用问题随之而来,“有的外语词翻译不准确,或不经翻译,直接夹杂在汉语中使用”。如新闻标题“大屏幕显示,PDP担纲”“CISA登陆中国”等,又如张家界景区乾坤柱被更名为“哈利路亚山”等,有点不伦不类。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