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平
“文化复兴是洛阳崛起的必由之路”,《瞭望》杂志专刊推出的《洛阳:以文“和”天下》系列文章,这样去定义文化发展与洛阳发展的逻辑关系。
事实上,在洛阳崛起的探索与实践中,共识早已形成:历史文化是洛阳最有价值、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资源!
然而,当谈及“这样的资源优势能否兑现成城市竞争的优势、城市崛起的胜势”,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听到一些不尽相同的声音,而这些声音的存在,表明仍有些认识上的误区需要廓清。
有一种声音,拿深圳做例子,说还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先把经济搞上去,再去发展文化事业也不迟。
把文化与经济这样割裂开,显然是不正确的。深圳的文化事业,和深圳的改革开放进程几乎是同步的。至少在十几年前,深圳就提出了“文化兴市”,坚持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之魂和城市的血脉去经营。十几年来,深圳的文化产业从垫底到成为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早就突破5%的关口,去年的增加值更是高达1560亿元,占全市GDP的9.8%,成为深圳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也成为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深圳的一根“顶梁柱”。
由此可见,文化不是独立存在于经济生产之外的所谓“虚的因素”,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处于“文化沙漠”中的深圳,尚能开掘出一片“文化绿洲”;拥有“文化富矿”的洛阳,岂不更应从中开掘出大量“真金白银”?
也有一种声音,拿西安作对比,说洛阳历史上的战火劫难太多,地面遗存太少,缺乏西安古城墙、兵马俑那样具有视觉震撼的东西,发展文化不免底气不足。
此可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南方周末》一篇报道曾指出,“到2001年,隋唐洛阳城已有212处发掘点,而隋唐长安城,直至现在挖掘点还不到30处。作为省会城市,西安比洛阳在保护发掘上有着更多不便……”也就是说,我们有几百处真实的历史遗迹可供瞻仰,而西安可能只有几十处。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上,洛阳的优势可以说无可比拟,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
而实际上,洛阳近年加快推进的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等重点文化项目,正是为了让地下变地上、古人变今人、故事变艺术、文化变产业,打造一批定位明确、特色突出的“城市会客厅”和文化旅游景区,可谓抓到了点子上。
还有一种声音,至今还对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表示“不理解”,说“拆老城就是破坏文物”,又说什么“还不如多搞点民生实事”。
这样的“不理解”,恐怕是片面的。《人民日报》曾就此专门刊发评论旗帜鲜明地指出,“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果是为了保护根而任由叶枯萎,也并不可取”,“通过棚户区改造,将不堪老城区陈旧之苦的居民搬迁到宜居之地,也将充满古韵的老建筑从人满为患的棚户区中解放出来,可谓两全其美”。显而易见,我们抓文化发展,本质上就是在抓民生实事,在抓城市复兴的大事。
“清楚自己要去哪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用文化复兴加快城市崛起,今天的洛阳人应该保持这样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