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突出理念引领 强化体系支撑 奋力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3月8日 星期
嵩县创新实施“三房”(安置房、保障房、周转房)扶贫搬迁模式,搬走贫困户不留“锅底”
搬迁周转房里的幸福生活

坪地村搬迁新村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十三五”的小康路上,决不能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扶贫搬迁是精准脱贫的一条重要路径。多年来,我市数以万计的山区贫困群众通过搬迁,圆了脱贫梦。然而,在不少地方,扶贫搬迁都面临一个共性问题:有条件、有能力的群众,在政策扶持下,自己早就搬了,剩下的都是单靠自己挪不动窝的。

扶贫搬迁怎样才能不留“锅底”?近年,嵩县创新实施“三房”扶贫搬迁模式,整合部门资金,根据群众贫困程度,分类建设安置房、保障房和周转房,确保每一户贫困群众都能搬出大山。

1 难:山区特困户,难搬成“锅底”

今年春节,对于年过花甲的嵩县木植街乡坪地村特困户刘和尚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年轻时便残疾的他,在山沟里的“窝棚”里过了几十年穷日子,至今仍未成家。前些年,左邻右舍纷纷搬到新村居住,他成了小村仅剩的几户人家之一。而今年,他终于搬进了新村过大年。新房一室一厅,面积不大,但老刘很满足。

这新房是当地整合资金,为鳏寡孤独等特困群众建设的搬迁周转房,老刘不用出一分钱。

前往坪地村的路并不平坦。出嵩县县城一路向南,越走山越高,仿佛“挂”在山上的梯田也越瘠薄。一个急弯后,眼前豁然开朗:统一格局的白色小楼分列小河两侧,河上有石桥相通。村里,超市、卫生所一应俱全。

这便是坪地村的搬迁新村。老刘现居的一栋楼房内,有数十套公寓式的周转房。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村党支部书记翟少明说。过去,坪地村221户村民散居在一道沟和两道岔。耕地更是少得可怜,人均仅有三分。“山高谷深一线天,吃水用电行路难,危重病人干瞪眼,蹲山守穷一年年”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这些年,为解决群众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坪地村先后实施了三批扶贫搬迁工程。大多数群众搬出了大山,并在产业项目带动下,过上了幸福生活。

然而,像老刘这样鳏寡孤独、没有筹资能力的特困户,成了搬迁的“锅底”。

2 搬:入住周转房,自己没花钱

作为村里的“当家人”,翟少明清楚:扶贫搬迁,钱是最关键的问题。越往后,剩下的群众贫困程度越深、搬迁难度越大。

愁的不仅是干部。对于搬迁,老刘心里也有一连串忧虑:能搬出去当然好,钱不够咋办?即便搬了,生计怎样维持?家里的宅子和土地谁来管……

对此,嵩县扶贫办主任高社敏坦言,嵩县属于贫困县,财政并不宽裕。单纯依靠贫困群众或者政府一方,都无法顺利搬迁。唯有创新模式,贫困户才能搬出去。

近年,嵩县积极探索“三房”(安置房、保障房、周转房)扶贫搬迁模式,分类施策,不落下一户贫困群众——

首先是安置房。对有一定筹资能力、家庭人口较多的一般贫困户,为其建设100平方米左右的普通安置房(三室一厅)。按照成本价,政府每户补贴3万元,群众自筹5万元至7万元即可入住。

其次是保障房。对人口较少的特困户,通过差别化重点补贴,降低搬迁成本,为其建设60平方米左右的保障房(两室一厅)。除政策补贴外,群众只需筹资1万元至3万元即可入住。

第三是周转房。在搬迁新村或社区,整合扶贫资金,建设30平方米左右的周转房(一室一厅),产权归村集体,免费周转使用,解决有一定劳动能力的鳏寡孤独人员的搬迁问题。此外,对于无生活能力的特困人员,将结合敬老院建设,进行集中安置、集中供养。

去年年底,村里周转房落成。老刘没花一分钱,便顺利搬进新居。而在嵩县,因享受到周转房而喜迁新居的,远不止老刘这一户。据统计,目前,该县已建成周转房600多套。

3 扶:培育产业,打通增收渠道

把贫困群众从深山区搬出来,只是脱贫攻坚的第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才能实现“稳得住、可致富”。

高社敏算了一笔账:坪地村山高谷深,群众在沟沟岔岔散居,所有自然村道路、供水、医疗等设施配备到位需要上千万元资金。

近年,为解决搬迁新村的基础设施难题,嵩县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对涉农资金实行县级统筹,集中使用,累计整合资金达9500万元,涉及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项目。

“俺村也得了不少实惠。”翟少明说。近年,得益于涉农资金县级统筹政策,新村先是家家户户通上了水泥路,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体育器材也都配备到位。

去年,社会化公益扶贫“爱心圆梦”工程定向投资100万元,为村里高标准建设的幼儿园已投入使用,解决了村里学前教育难题。

“脱贫的核心指标是收入。”高社敏说。对此,嵩县将扶贫搬迁与技能培训、产业扶贫相结合,建设集“安居园、培训园、创业园”于一体的搬迁安置点,确保每一个搬迁户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目前,通过技能培训,坪地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实现转移就业。同时,村里依托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项目,又办起了品种羊养殖合作社和香菇种植合作社。

最近,翟少明还在谋划一盘“大棋”——盘活贫困群众搬迁后留下的老宅子和耕地。今后,村里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或复垦复耕,全方位打通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

本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汪旭霞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