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钫曾伯祖鲁巖先生(1775—1851)名宗泰,号秋斋。乾隆二十六年因水灾由偃师喂羊庄迁鲁山县冢刘村,自号鲁巖,后自鲁山迁居修武。咸丰元年卒于洛阳,葬于修武县南郭屯村,享年77岁。
张宗泰为授堂学派创始人武亿(字虚谷,号授堂,偃师人,学派因其号而名。清乾嘉年间著名经学、考据学、金石学家,著有《偃师金石志》《安阳县金石录》《授堂文钞》等)弟子。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举人,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任怀庆府学教授,道光二年选授修武县儒学教喻,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任河南府学(位于洛阳)教授。清中后期著名学者,有中州大儒之称。
笔者早年得见王广庆《中州集略序》文一则,知鲁巖先生学问之大概。《中州集略》为张钫所整理,凡六卷四册,铅印本,刊行于公元1929年。王广庆于序文中说:“(宗泰)俸入购书几三万卷,手自点勘,寝馈之余,著书等身。已刊《所学集》十五卷,《交游记》《余事稿》各一卷行世。庋诸家者犹多,殁后,子孙迁修武,屡经丧乱,遂多放失。而伯英亦早迁新安,年未壮,即奔走革命,倥偬戎马,雅欲搜集遗稿,理而董之未遑也。”由序文可知张钫一直遵记父命,惦念为曾祖整理遗稿事。其赋闲后,先定做宗泰年谱,公元1928年又“于修武捡得斯书(《中州集略》)抄本七册,不分卷数,依四库书目提要之例,自汉至元,凡中州人士有别集者,先列集名卷数,无集名者,即以其人历官姓名名之”。并引《四库总目提要》《郡斋读书志》《书录解题》《玉海》《诗纪》等书,证明版本真伪,文字异同,供后世阅览者,由集略而进读全集,知中州先达于文化之贡献。序文曰:“本年(公元1929年)夏,伯英(张钫)以孤本仅存,易于丧失,先用聚珍铅字排印,公诸同好。任校刊编目之务者,为商丘井蔚甦(俊起)先生。”
张宗泰嗜读书,潜心典籍学问,日不辍诵,读则旁证引注,指正舛误,点勘辩证,朱墨校之,其家藏手抄本数千册,校定亦多,自序所著书云“余官闲无事,凡百玩好,性所不近,率以读书籍为课,日尽一卷,无间寒暑”。其校正之《淮海英灵集》颇得辑者阮元赞赏(阮元,字伯元,乾隆进士,清大臣,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湖广、两广、云贵总督等。乾隆、嘉庆、道光体仁阁大学士、太傅、翰林院编修。清经学家,刊刻家、思想家,一代文宗)。阮元并致书宗泰,称其“能读别人不读之书,真天机清妙者”!嘉勉其“富贵功名,不过镜花,只几章素楮乌墨,长留人间,世足不朽耳!国家启开四库全书馆,每种有提要一首,以悉其原委,今已历数十年。欲荟萃续出之书,各补作提要,以附其后。惜将伯无人,倘能得足下,长留此地,岂不大妙”。
王广庆于序言中写道:“夫清代硕儒大师,奋乎百世之下,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其深思大方,不殚疑古求是,真令宋明理学家壁垒失其森严。顾吾豫地侵朔漠,历代夷祸不绝,旱荒颇仍,社会经济亦循环于大贫小贫之间。士子力不能具群籍,恣探讨中原文献,日澌灭于铁蹄烟尘中,盖不胜今夕之感矣。”序言说宗泰与阮元有知遇之情,又说宗泰与时人姚椿(字子寿,号春水,从桐城姚鼐游,以古文辞名)、刘大观(字正孚,号松岚,乾嘉时期著名文人)、钱仪吉(字霭人,号新梧,主讲大梁书院数十年)、刘师陆(字青园,号子钦,清藏书家,金石学家)、苏源生(字泉沂,号菊村,清藏书家,目录学家)等人过从密切。宗泰与诸公“书问往返相切劘,博览综核,二十年如一日,故其成就得与于通儒大师之林。中州自武虚谷(武亿),蒋子潇(名湘南,清高士)外,独能淹贯百家,笃老著书,以沾溉后人”。清太守贾臻(贾退崖)曾有挽诗云:“牙签检校生前癖,手稿殷勤病里抄。”
张钫悼父祭文中追忆曾伯祖鲁巖公曰:“所著《所学集》等书行世,道光时阮文达(阮元)公为之序,光绪时山东孙培南先生为之跋,推为中州硕学通儒,至今中州学者无不知鲁巖先生。”
1958年某时,徐庭瑶(原名其瑶,字月祥,安徽无为人,雅好金石图籍)在台北中山堂展览其收藏之书籍碑帖,王广庆往观,见有鲁巖先生《中州集略》四册,乃张钫先生早年铅印本(王广庆作序),遂在会场中仓促录出,迨至1962年复于抽屉中见之,乃于2月13日再作题记。1988年王广庆先生百龄诞辰,其后人为其作纪念册,录《中州集略序》于其内。
笔者藏有《鲁巖所学集》线装本一册,为“天津严修(字范孙,号梦扶,近代著名教育家、学者)、长洲章钰(字式之,号茗簃,藏书家,近代校勘学家)校正,应为1931年张钫重新校订之“模宪堂”藏本。
吁嘻!先德手泽,饫闻绪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