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海拔第一村”——栾川县石庙镇杨树坪村,到底什么模样?经过一番长途跋涉,这个萦绕在记者心头的疑问终于揭开谜底。
杨树坪村平均海拔在1300米以上,是河南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初春,山村天气微凉,遍植的山茱萸缀满鲜嫩黄花,一栋栋掩映其间的农家宾馆白墙灰瓦、赏心悦目(如图)。山村之巅坐落着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宛若一幅素雅的山水画卷。
近年,“扶贫搬迁+生态旅游”的脱贫模式,活了山村、富了百姓,使杨树坪村成为小有名气的特色景观旅游村。
人口·流失·增长
21日,周一。杨树坪村村委会主任张武装刚刚送走一批到自家开办的农家宾馆度假的客人。这个农家院有个别致的名字——“温度1509”。
“1509米是俺家的海拔,名字是一位游客特意取的。”屋外阳光明媚,张武装从客厅搬出几把椅子招呼我们在院里坐下。
杨树坪村距离镇政府18公里。“18公里,听着不远,开车只需20分钟,但要搁过去,山路要走4个小时。上街赶集,早晚两头不见太阳。”张武装抬高语调,“倒退15年,村里几乎没有砖混结构的房子,清一色土坯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杨树坪村是个例外。村里100多户人家,耕地不足500亩。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作物一年一熟,解决温饱都成问题。
长期以来,“男孩成年招下山,姑娘长大嫁下山,老头老太困在山”是对杨树坪村的真实写照,直接导致该村严重的老龄化和户籍人口流失。
2010年,杨树坪村结合生态旅游统一规划的扶贫搬迁安置房分批开建,每户面积130平方米至240平方米,并针对孤寡老人建设16套60平方米的周转房。2012年,杨树坪村完成整体搬迁。目前,全村农家宾馆有50余个,村日接待能力超千人。
“山村靓了,游客多了,收入打着滚往上翻,年轻人也愿意回乡发展。”村党支部书记石进锋说,从2012年搬进新居算起,短短4年时间,村内户籍人口从350人增加到402人。
借钱·贷款·自筹
麻婆栾川豆腐、小蒜炒鸡蛋、葛兰叶玉米粥……中午时分,来到杨树坪村“8号院”,一桌诱人的农家特色饭菜让游客大快朵颐。此时,主人常文太正忙前忙后招呼客人,妻子、女儿则在厨房里张罗着饭食。
“8号院”是杨树坪村较早建起来的农家宾馆之一。“眼前这栋三层小楼已历经三次修缮。”常文太抽开身,为我们讲述小院的发展变化。
2003年年底,伏牛山滑雪乐园开门营业。彼时,为改变贫困面貌,杨树坪村组织群众赴重渡沟学习经验。常文太就是其中之一。
次年年初,寓意吉祥发财的“8号院”开业。“说是宾馆,其实就是在土坯房里摆了几张床。”常文太说,即便如此,修缮资金都是东拼西凑借来的。最初,由于宾馆档次较低,入住率并不高,淡季他还要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第二次修缮是在2006年。当年,常文太用宾馆收入和打工积蓄,在土坯房边新建了9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新房,床位由7张增加至23张。
2011年,随着生态旅游的火爆,常文太在扶贫搬迁政策支持下,推倒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建起了这栋三层小楼,床位增至56张。
“基建工程花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常文太说。当时,恰逢栾川县“试水”林权抵押贷款,支持扶贫开发。他以农家宾馆为项目,以100亩林坡做抵押,贷款6.3万元,为宾馆添置了家电和家具。
“宾馆档次提升后,生意越来越好,当年就偿还了所有贷款。”常文太说,宾馆不仅解决了一家人的就业问题,每年还能为他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
今年开春,常文太打算改造厨房、更新部分家具,一家银行客户经理专程找上门来,表示愿意提供贷款。常文太婉言谢绝了他。“手里有钱,何必贷款。”常文太笑着说。
伐木·生态·观念
靠山吃山。对于杨树坪村的群众来说,过去如此,现在亦然,但方式已截然不同。
杨树坪村耕地虽少,林坡却大,生态资源丰富。在天然林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以前,每年村里都下拨采伐计划,木材成为家家户户重要的收入来源。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杨树坪村成了香饽饽,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逐步增强。
51岁的村民孔大军家里有5口人,耕地不足3亩,林坡却有100多亩。他说,早年靠砍树打工讨生活,住的是土坯房。2013年,在享受搬迁补贴1.5万元和老宅拆除补贴后,老孔仅出资4.8万元,便购得一套240平方米外加小院的三层小楼。经营宾馆富起来之后,为保护好生态环境,仅有的耕地也都进行了退耕还林。
其实,杨树坪村群众转变的不只是生态观念,还有现代经营理念。
近年,为让农家宾馆发展少走弯路,村里每年都组织农民进行培训,讲授烹饪技术、接待礼仪、网络知识等。现在,杨树坪村休闲旅游业已经走上了标准化、信息化的发展轨道。“游客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预订俺家的宾馆。”孔大军说。
从守着大山过穷日子,到背靠生态共享幸福,杨树坪村通过扶贫搬迁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蝶变”。市扶贫办主任杜中岳表示,我市山区面积大,生态基础良好,在“十三五”的脱贫路上,“扶贫搬迁+生态旅游”模式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脱贫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