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民政厅下发通知加强老地名保护工作,有价值的老地名不得随意更改;同时还明确,在城区地名规划和命名更名时,对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老街巷地名,能保留的要给予保留,对已经注销或消失的富有文化底蕴的老地名,也可以重新启用或派生、移植使用。
地名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从小处看,地名与日常生活相交织,改地名若不慎重,不仅老百姓不习惯,还可能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往大了说,地名是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城市变迁的记录者,是一方乡愁的承载者,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将地名比作“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毫不为过。
在洛阳,勒马听风街、里仁巷、仁义胡同、栖霞宫……这些有内涵、有意思的老地名,透射出古都厚重的历史文化。客观地说,较之有些地方的随意更名、自毁文脉,洛阳在这方面可谓有定力:不仅在城市的变迁中守住了这些老地名,在新建城区的社区、街道命名中,也注重对历史的回应,如开元社区、通济街、蔡伦路等便是例证。
换个角度来看,尊重历史,并非简单的复古、守旧。踩着时代发展的鼓点,城市的地名创新同样大有空间。还拿洛阳来说,新中国成立后,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来到涧西,这一新建工业区的道路就多以国内大城市命名,如天津路、武汉路、重庆路等,虽没有向历史“找补”,但同样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
当然,这种创新既要与城市建设、社会变迁的脚步相吻合,也要与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相对接,考虑适当与适度,否则就成了瞎折腾。近年,有不少城市的商业小区被冠以“威尼斯”“左岸”“曼哈顿”等“洋名”,为媒体与公众所诟病。我们身边也有个别类似的“新地名”,它们不仅让人不知所云、莫名其妙,也与整个城市的文化气息格格不入,凸显的是在文化上的不自信。
和地下出土的文物一样,老地名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好它们,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深厚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