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护士节。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护士,却同样为护理病人付出辛勤的汗水,为病人的亲属排忧解难。他们就是护工。护士节前夕,记者对我市的护工行业进行了调查。
护工多为“游击队”
近日,记者以病人家属的身份走访我市几家大型医院。在一家三甲医院的内科住院部,记者发现每一层的楼道内都有不少护工广告。记者询问一名护士在哪里能请到护工,该护士很快就找来一名姓刘的大姐。
刘大姐说,自己是医院的清洁人员,可以为记者找到合适的护理人员。24小时陪护费用根据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每天从160元到240元不等。
这些护工是否有相应的资质证明?刘大姐表示,自己在医院工作七八年了,也为不少病人推荐过护工,没有听说过当护工还需要证明的。“当护工就是照顾病人的饮食起居,不需要啥技术,会照顾人、有责任心就行。”刘大姐说。
记者又通过电话联系了几名护工,他们表示,自己平时根据病人的需要在各大医院工作,报酬与雇主商议决定。有时通过中介公司或者中介人牵线搭桥,则会被抽取几十元的介绍费。
医院是否提供正规的护工?记者了解到,除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的ICU病房,其他医院均没有护工服务。
该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解决ICU病房护士人员不足的问题,该院后勤部门招聘了12名护工,“医院对这些护工进行过严格的培训,以辅助医护人员照顾病人”。
护工市场有隐患
大量存在的未经培训、没有相对固定“单位”的护工,能令患者和家属满意吗?在采访中,市民孙先生讲述了自己找护工的经历。
上个月,孙先生的父亲因患脑梗入院,他想找一名男护工护理父亲,谁知好多家政服务公司都没有男护工,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那人工作态度不好,家属不在时就偷懒。最后,他终于找到一个较满意的男护工,可干了几天后,人家又以家里有事为由辞工了。
医院的工作人员对“个体护工”也颇有微词。某医院一名姓高的护士表示,这些年护工的报酬一路水涨船高,但他们的护理水平没有跟上来。“有些护工经验丰富,但由于没有经过培训,在护理技术上还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高护士说,她就遇到过因护工喂食方法不当让病人呛到的情况。
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温伦坤告诉记者,不少市民在雇用护工时,没有详细了解其身体状况、生活背景等,加上双方在形成雇佣关系时多数不签合同,一旦出现问题,不仅雇主难以追责,护工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
管理制度为空白
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个很大的护工群体,然而我市并没有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规范管理。
记者询问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得知,我市卫生部门并没有出台过病患护理员管理措施。在国家层面上,针对护工行业的从业资格问题,有关部门曾于2009年启动了卫生行业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推广工作,但当时仅在国内十大重点城市开展,不包括洛阳,目前也并没有听说要在我市推行。
2010年底,我国出台了《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要求所有三甲医院必须全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其中包括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个,每名患者均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对其全程全面负责等。对于此规定,不少医院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意味着要增加大量护士,即使在现在来看也不太现实。
“对医院来说,护工管理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某三甲医院负责人说,由于聘请护工是患者的个人行为,在不影响秩序的情况下,医院也不好干涉,只能阻止护工乱发小广告。
行业培训正起步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护工市场完全处于管理真空状态呢?
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岗位开发科科长高嘉忆告诉记者,去年上半年,该中心与东方医院合作,针对护工群体开展了培训工作,力争让家政行业内的护工群体管理更加规范。
培训的内容十分专业,不仅包括如何为患者进行面部清洁、剪指甲、喂水、喂食等,还包括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术以应对紧急情况,涵盖病人护理的方方面面。
目前,培训班已经举办5期,培训了近500名学员,其中就有不少以前的“游击队”护工。“我们利用专项就业资金,针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实施免费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护工群体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高嘉忆说。
培训合格后,相关部门会向学员发放培训合格证和国家职业能力鉴定证。高嘉忆说,国家职业能力鉴定证是反映一个护工是否具备专业知识的重要证明,市民在有需要时,最好到正规的家政公司聘请拥有该证明的护工。 本报记者 张宁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