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丝路,将洛阳与西域相连,中间的枢纽和咽喉,就是丝路南北道交会处的敦煌。
日前,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沿河西走廊,途经嘉峪关抵达敦煌。在莫高窟,记者找到了“洛阳诗”“洛阳人”“洛阳艺”的印记,足以证明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城市洛阳对丝路咽喉敦煌的辐射和影响。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莫高窟藏经洞发掘出的“唐朝第一长诗”《秦妇吟》。而洛阳与敦煌、与丝路的互动,可以从这首曾消失千年的“洛阳诗”说起。
让莫高窟一举成名的藏经洞
莫高窟的洞窟各个都有“铁将军”把门。讲解员带报道团每到一个洞窟,须打开门锁方能入内参观。
洞窟内的壁画是珍贵脆弱的,为防止强光、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对壁画的损害,洞窟内不仅严禁拍照,连日参观人数也严格限制在6000人以下。
莫高窟第17号洞窟,便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藏经洞。
1900年6月22日,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其中不乏久已失传的讲经文、诗词、故事赋等,引发了一门世界性的显学——敦煌学,让莫高窟一举成名。
“唐朝第一长诗”出自洛阳
在藏经洞发掘的文物中,有一本失传多年的洛阳唐诗《秦妇吟》的写本。
说到唐朝的长诗,许多人最先想到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或《琵琶行》。事实上,现存唐朝最长的叙事诗是晚唐诗人韦庄创作的《秦妇吟》。
全诗第一句“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点明了诗歌创作地点为洛阳。作为现存唐诗中的第一巨制,《秦妇吟》篇幅几乎是《长恨歌》的两倍,成为“乐府三绝”之一。
历史上,《秦妇吟》曾神秘消失千年,直到藏经洞《秦妇吟》写本的发掘,才让它重见天日,可知这首洛阳唐诗写本古时已流传到西域,印证着当时洛阳与敦煌的互联互通。
洛阳与敦煌渊源颇深
“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城市的洛阳,和敦煌有很深的渊源。”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萍说。
李萍介绍,历史上,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枢纽,和洛阳有很多互动。比如,竺法护等西域僧人曾途经敦煌到洛阳传经,来自洛阳的丝绸、唐三彩工艺、诗词文化等向西传入敦煌乃至西域。
在莫高窟采访期间,讲解员为记者讲述了龙门石窟和莫高窟佛教文化相通的细节。在莫高窟第329窟,有描写释迦牟尼乘象入胎传说的壁画,同一传说在龙门石窟也有刻画。此外,佛教中舍身饲虎的故事在两大石窟中都有描述。
建造莫高窟,有咱洛阳人的功劳。按照文物工作者的发掘及史料记载,莫高窟的画师,很大一部分是从中原而来。按照当时的情况,中原地区正是洛阳及周边地区。
再如,经过综合分析,不少学者认为莫高窟第428窟为洛阳人于义所建。公元565年至576年间,于义任瓜州刺史,其间他大兴佛教,在莫高窟开凿大窟,带去了中原的文化艺术。
▶▶ 延伸阅读
莫高窟向大众化、数字化转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莫高窟近两年向大众化、数字化转型的做法值得我市各景区借鉴。
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报道团成员观看了《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主题电影。其中《梦幻佛宫》是全球首部以石窟艺术为表现题材的超高清8K数字球幕电影,对莫高窟最具艺术价值的7个代表洞窟进行了全方位展示。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萍介绍,2014年8月,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运行,让游客对莫高窟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提升了参观体验品质。
报道团成员李先芳表示,比起单纯参观洞窟,数字展示中心更“大众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更全面地向游客介绍莫高窟文化的精髓,加深了游客对莫高窟文化的了解,值得其他景区借鉴。
(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