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万安山下的伊滨区寇店镇朱窑村,是该区省定贫困村之一,全村有5个村民组1296口人,986亩耕地中水浇地仅400多亩,其余都是望天收的坡岭地。搞养殖吧,行路难;种蔬菜吧,浇地难;做点小生意吧,没本钱。
“现在好了,前年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和大舞台,还建了提灌站,乡亲们可高兴了。”村里的老党员杨百令说,“今年村里还要修路、打井、建学校,好事一桩接一桩,第一书记许育强来了,俺们就快过上好日子了。”
第一书记许育强的烦恼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日记一:
今天上午,在简短的见面会之后,我们3人被选派到寇店镇任第一书记,分赴各自的挂钩村,进入工作角色。我能不能适应岗位要求,我能为村里做些什么?这是最近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日记二:
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从学校毕业后就进了机关,没有在农村干过,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从区机关一名普通的财政干部转变为基层农村第一书记,工作环境和对象的不同,使我感到身上的压力和责任更重。我只有在田间地头边学边干才能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日记三:
从被选派为朱窑村第一书记已过去半年多了,我心里感触颇多。打井的事有了眉目,修路的事提上了日程,修建村小学的事也进入招标程序,我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村党支部书记马泽深的担忧
“前些年驻村干部一溜烟来,一溜烟走,村里还是老样子。”朱窑村党支部书记马泽深说,“小许这个第一书记,我看也够呛。”
“够呛不够呛,咱看实际行动!”许育强立下了“军令状”。
通过走访,许育强发现,虽说村里基本上都通上了水泥路,但村里唯一的一条生产路依旧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晴天还好说,一到下雨天就作了难。他把这个情况及时反馈给区里的包村领导马芳,马芳说,区里全力支持。修路的事很快就有了眉目,1.3公里的通组通户道路将于近期动工。
村里的养鸡大户马建森找到许育强说,前年建了提灌站使4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如果能打一眼井就更好了,不仅可以增加水浇地的面积,他养鸡也不用拉水了。
朱窑村是出了名的缺水村,2014年建了提灌站,村里破天荒地有了水浇地。“我小时候的名字叫马二娃,因为吃水难,才把名字改成了马泽深。”马泽深说,“不解决群众的浇地难问题,我心不甘呐!”马泽深的话让许育强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一趟趟地往区里跑,终于协调相关部门落实了为村里打井的事。
“这孩子是实实在在给俺村办事的!”马泽深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大学教授马长生的喜悦
河南农大园艺系主任、教授马长生的老家就在朱窑村,每年回来,看到周围的村子都在变,只有朱窑村还是老样子,忍不住一声叹息:“乡亲们的日子难道就这样一直穷下去!”
在马泽深的牵线搭桥下,许育强见到了马长生。马长生说,只要你这个第一书记能让村里有了水,我就有办法让乡亲们富起来。打井的事落实后,马长生说:“乡亲们种植蔬菜的种子和技术全部由我义务提供。”
有了希望,生活才有奔头。村民们见了许育强,都亲切地叫他“许书记”。眼下正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回头看、再核实”的关键阶段,是一次建档立卡纠错纠偏的机会,必须确保应进则进、该退则退,不漏一人、不错一户。许育强每到一户,都要对村民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了解,写在本上,记在心里——
“马松峰,低保户,因病致贫,帮扶措施:互助社提供资金做小生意。”
“杨小标,低保户,孙子脑瘫,帮扶措施:扶持养殖。”
在许育强的工作日志里,记满了像马松峰、杨小标这样的贫困户档案。哪家有困难,哪家需要帮助,他都一清二楚。
“驻村期间,把家底摸清了,计划定实了,项目立住了,即使自己以后离开村子,群众也不怕了。”许育强说。
(阮现武 童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