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交替,汝阳县小店镇龙泉村的杂交构树种植基地内绿意盎然。再过一周,周艳芳家种的2亩构树就能收割第3茬鲜叶。“叶子长得比草都猛,收一茬就是1000多元。”看着面前的“摇钱树”,周艳芳笑得合不拢嘴。
树叶能卖钱,还是件新鲜事。这要从国家构树扶贫的政策说起。
构树浑身是宝,叶子是优质的禽畜饲料,树皮是造纸的高级原料,根和种子均可入药,经济效益远超普通农作物。构树的根系发达,耐干旱、耐盐碱、耐贫瘠,非常适合山区种植。
去年,杂交构树扶贫工程被国务院列为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汝阳县被确定为河南省两个试点县之一。当年,当地扶贫部门牵头,依托洛阳龙须坡农牧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在龙泉村试种杂交构树。公司和贫困户签订协议,统一供苗、管理、收购。
周艳芳家是龙泉村的贫困户,一家7口人,8亩旱地,靠天吃饭。得知构树扶贫的利好政策,周艳芳心动了。去年4月,她试种了2亩杂交构树,当年10月就收割了一茬鲜叶,卖了1000多元。“这买卖,划算!”尝到甜头的周艳芳笑着说,杂交构树种植简单,不用施肥、不用打药,一次种植连续受益15年到20年。
去年,和周艳芳一批,龙泉村共有13户贫困户与龙须坡公司签约。“我们选择在最贫瘠、最干旱的土地上试验,产量还不错。第二年进入丰产期,年均收获3茬至5茬,每茬连枝带叶亩均产量1吨左右,销售额在700元上下。”该公司董事长杜仲营说。
今年,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城关镇洪涧村带动50余户贫困户种植杂交构树150亩。
“我们到安徽、贵州、大连等地考察过,无论是构树苗还是深加工产品,都供不应求。”杜仲营说,目前所有回收的构树鲜叶全部加工成饲料,供给公司的养羊场。等种植规模扩大后,公司还将深入利用构树的根、茎、叶等,打造一条绿色循环产业链,带动更多的村民种植构树脱贫。
今年春天,汝阳县城关镇洪涧村53岁的养殖户柴中武也种上了3亩构树。7月底,柴中武收获了第一茬鲜叶,省下不少饲料钱。如今,没几天工夫,地里构树枝叶又繁茂起来……
本报记者 朱艳艳 通讯员 赵东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