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否真正具有“产业思维”,十分关键。
拿我市扶贫中比较常见的养殖业来说,现已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将牛、羊等补贴给贫困户,采取散户、小规模经营的方式,每户大都养殖3只至5只;另一种则采取托管、订单等方式,建立起贫困户和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
后者显然更具“产业思维”。在宜阳县赵保镇,由龙头企业担保帮贫困户贷款5万元,期限3年,引进良种基础母牛两头,由公司托管代养,贫困户无须劳动,每年可获得7800元收益分红,其中4800元由公司扣除支付贷款利息,剩余3000元为贫困户固定收益。公司承诺,3年后以5万元的价格回购贫困户托管在公司的2头基础母牛,让其偿还贷款。托管期间任何意外都由公司负责,贫困户不承担风险。贫困户还能向公司出售自家秸秆或到公司打工,获得更多收益。
结果当然也会有所不同。传统的散户养殖,像是“零敲碎打”,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和培训指导,降低了抗风险能力、市场议价能力,规模效应难以显现,对“如期扶贫”的支撑力也就有限。而赵保镇的养殖模式,顺应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趋势,以产业规模效益保证了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有望实现由“产业到户”到“效益到户”的真正转化,因而更具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