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为了让党建工作更贴心、更扎实,伊滨区李村镇党委积极选择载体,创造性地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通报、一微信、一件事,让卧病党员暖起来,让流动党员聚起来,让党员形象树起来。
一通报:让卧病的党员暖起来
魏村老党员魏端让,91岁,孤身一人,住在李村敬老院。3月24日下午,村党支部副书记魏照卿和报账员带着一箱牛奶来看他,给他佩戴党徽,并给他读《李村之窗》上关于党建的内容,介绍村里党建活动开展情况,还告诉他,村旁的郁金香花海快开园了,现在党支部正在开展“一件事”活动,过两天会有党员推着他去村边的景点看看。老人拉着魏照卿的手说:“组织没有忘了我啊。”
李西老党员姬正杰,70多岁,卧病在床。3月23日下午,村党支部组织委员李硕生去看他,给他佩戴党徽,通报镇村党建工作。老人别的记不住了,但对自己入党的细节记得清清楚楚,说起来激动不已。李硕生很感慨:“给老党员通报,就是上了一节现身说法的党课,从老党员身上,能学到很多,对思想的触动很大啊。”
李村镇党委针对不能参加正常组织生活的年长党员,要求由村党支部成员或所在党小组组长每月定期登门送上一份《李村之窗》简讯,向其通报镇、村工作动态。全镇各社区(村)都已行动起来,把老党员看望一遍。下庄社区得知老党员住院,还驱车到医院,把工作通报和组织的温暖送到病床边。此举不仅鼓舞着老党员的心,也彰显着党组织的爱与温暖,而老党员的党性和组织性、纪律性,也感染教育着年轻的党员,党建工作进一步走向良性循环。
一微信:让流动的党员聚起来
“敬爱的党组织:由于工作关系没能参加今日的组织学习会议,我虽然工作在外,但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始终保持着与党支部的联系。现将我学习党章的情况汇报如下……”这是在北京打工的下庄社区党员张洪涛的思想汇报。这封手写信有三页,拍了照,发在下庄社区的党员微信群里。他说:“党员微信群,让我重新找到组织,内心又有了归属感。”
微信群,也方便了“四议两公开”的落实。下庄社区3月25日召开每季度的党员大会,3月21日就在微信群里发通知,3月23日还发出书面通知,告知不会用微信的老党员,并收回回执单。全部60名党员,除流动者6名,住院2人,因急事请假5人,其余全部到齐。
石罢社区建立流动党员活动群,写汇报,拍照,发到群里。上个季度的思想汇报,26个流动党员都发了回来。社区党支部一一打印,保存。李南社区还在党员微信群里发了《党员之家文明发言公告》。
面对党员外出打工流动性大、不好组织的现实,李村镇以党支部为单位建立起“外出党员之家”微信群,依托微信群,不仅便于流动党员有效管理,还解决了组织难、交流难、学习教育难的问题。通过微信交流沟通,使流动党员学习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成为常态,从而打造了党员干部“指尖上的加油站”,筑牢思想根基。
一件事:让党员的形象树起来
3月26日,西李社区68岁的环卫工人宋康和收到了一份礼物:一壶油、一袋米。社区干部带着礼物来看他,感谢他为村里的干净整洁做出贡献。他很感动,也很自豪:干部看得起我,我以后一定要把工作干得更好!
和宋康和一样,西李的6名环卫工人都收到了这份礼物。同时收到礼物的,还有社区13位9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一名长期卧病在床的党员。
当他们得知是干部自己掏钱买礼物来看他们时,更感动了:“咱社区的干部,好!”
原来这是社区党支部在落实每个党员一件实事承诺。每名党员都郑重地签订了承诺书,有的提出帮扶一名贫困学生,有的帮扶一户贫困户,有的承包打扫一条街道。有的流动党员在外,承诺定时回来,买几斤鸡蛋去看望贫困老人。
像西李社区一样,各个社区(村)的党员,因人而异,自愿做一件实事。比如下庄党员对坟地进行绿化,油赵党员对玄奘路绿化带垃圾进行清理,李东党员对李苇路水渠进行清淤,李南党员义务维护咸宁寨,提庄党员对村内排水沟进行清淤,袁沟党员自发守护清理省级文物李公神道碑……
李村镇党委因地制宜,在无职党员中开展“一句话承诺”或“一件事办理”等活动,就是每季度由无职党员以党小组为单位,向党支部承诺一句话,或办好一件事,如合理化建议,邻里纠纷调解,带头支持征迁安置、项目建设,参加志愿者活动,一对一帮助贫困户……真正用行动亮出党员的身份,让党员融入队伍。
“三个一”活动,是李村镇党委根据“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工作”的总体思路,依托“四议两公开”制度和全面推行党员“双十规范积分管理”制度,摸索出的一种可操作性强、接地气的活动。“‘三个一’拉近了支部与群众的距离,提升了党员的党性意识,凝聚的是党组织的向心力,树立的是党员和党组织的形象,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镇党委书记赵宏峰在全镇党建暨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会上说。 (陈爱松)